京津冀有望建设超大供热体系 未来将用可再生能源

08.12.2014  00:31

  本报讯(记者 王斌)为了保障冬季正常采暖,缓解北京热源不足的问题,今后,京津冀有望建设超大供热体系,把北京周边燃煤电厂、炼钢厂产生的废热,通过管网长途输送进来,补充采暖热源。另外,除了燃煤及燃气供暖,未来还将使用可再生能源及非化石燃料。

  昨天,北京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冬季采暖最好的热源是发电厂、炼钢厂等工业产生的废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目前,北京热力集团的主要热源来自四大热电中心,依靠发电产生的废热供暖。但是,四大热电中心产生的废热是有上限的,随着供热面积的逐渐扩大,需要新的热源补充。北京是一个化石能源较为匮乏的城市,直接依靠燃煤、燃气产生的热能供暖不是最佳选择。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今后有望建设超大供热体系,将北京周边工厂产生的废热长途输送进来。

  清华大学教授付林昨天在中国丹麦供热技术交流会上透露,北京周边地区存在大量燃煤电厂及炼钢厂,废热资源非常丰富。据估算,这些废热可为30亿平方米供热,超过京津冀实际需要的供热面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目前长途输送热能的距离可达300公里,而且运输成本低于现在北京近郊热电联产的供热模式,供热企业积极性比较高。因此,在京津冀建设超大供热体系是可行的,但还需要政策支持。

  据了解,山西省太原市已从去年开始逐步推行废热供暖,其目标是在全市范围内均采用废热供暖。河北省石家庄市目前也已开展相关规划。

  另外,北京热力集团与丹麦区域供热委员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相互取长补短。未来供暖的发展趋势是逐步改善能源方式,除了燃煤、燃气,今后将通过引进技术,加大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燃料的比例,尝试利用地热、太阳能、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