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图]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的开题启动会”会议现场
12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仲仁担任首席专家的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的开题启动会在上海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卫刚致辞。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主持开幕式。
吴旦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面临的环境挑战以及从源头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迫切性。希望专家在课题组的现有研究基础上,帮助课题组把握好今后的研究方向,也希望课题组能通力合作共同攻关,提交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吴旦指出,这一项目的目的就是科学分析现有交通设施对大气环境影响,提出一个系统性的环境评价体系,从而科学指导交通设施建设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张卫刚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健康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说应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张卫刚表示,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或者经过更多的一些研究,能够在学校的综合学科优势和跨学科综合集成平台的支持下,课题组再接再励不断突破,按期高质量的完成项目。
开幕式还举行受聘仪式,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向受聘的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
受聘为课题项目专家组组长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主持课题评议会,吴旦、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东援、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葛颖恩、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必壮担任专家组成员并就课题内容进行了评议及学术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谈毅、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及相关学者30余人与会。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过程面临的环境挑战以及从源头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十分迫切。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交通运输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和居民出行活动的日益频繁,交通运输造成的空气污染,特别是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交通设施以及空气质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停留在个案方面,多数研究缺少系统梳理和影响机制机理的研究。
彭仲仁表示,“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旨在提出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和体系,从不同层面理解交通设施建设和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城市交通政策和交通设施建设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据介绍,该课题将通过对国内外交通设施建设和政策进行案例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模型研究的方式,首先,梳理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政策的大气环境影响机理和程度;其次,研究不同交通项目与政策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第三,充实现有交通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体系。
子课题将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尺度对交通建设设施和交通政策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确定影响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环境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和方案。在微观层面,研究城市典型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比如说新建的路段、拓宽路段、交叉口的改造,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机理。同时,量化其对周边微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并从政策层面提出减少微环境空气质量的措施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研究区域交通设施,比如交通主干道、交通枢纽、重要的公交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交通管理政策对城市群尺度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引入扩散模型量化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在宏观层面,研究关键的政策,比如新能源车、共享经济等对城市空气质量的量化影响程度。在政策和法规方面,探讨通过立法新和行政手段强制对实施的交通设施项目和管理政策进行大气污染量化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改善现有评价方法和体系。
彭仲仁表示,课题组将从科学和机理两个层面论证对交通政策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建立起综合评价不同尺度城市交通建设项目和管理政策对空气质量影响的方法、指标和体系。
聚焦城市建设与交通政策推进、实施过程
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组所做的开题报告给予高度肯定,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基础扎实、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与会专家也就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和关键问题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
陈建明认为,课题的难点在于,在有限的课题期限内对城市交通与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梳理。对于城市交通来说,除了客车外,货车特别是重型卡车的大气污染不可忽视。例如在重工业区周边的交通中,由于货车的数量较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另外,城市建设与环境的联系可以在课题研究中加以体现,例如城市的通风廊道。这些因素需要在课题中予以相应的考虑。
杨东援认为,课题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任务艰巨,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把聚焦点放在那些有效的、急迫的、适合中国特大城市特征的交通政策。此外,建议把政策的关注点放在交通方式的转变上。
耿涌认为,港口和内河航运的污染气体排放是交通排放中很显著的一个部分。在考虑排放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能源的属性。例如电动车的普及问题,需要考虑发电所造成的排放。另外,在城市交通政策和建设方面可以更多的借鉴东亚特大城市的经验。
专家组提出,通过组织国际各大研究机构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在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方面借鉴东亚特大城市的经验,同时建议课题组确立更清晰的研究目标,聚焦政策和设施的研究重点,更加侧重于政策导向研究。
郝吉明总结表示,课题研究内容可以聚焦交通政策的推进和实施过程。研究分析时,尤其需要与中国大城市的特征相结合。在研究城市交通部分的同时,课题可以加上对运输部分考虑,例如港口、公路、铁路等货物运输如何在城市的尺度统筹优化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针对社会关注问题,提出阶段性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做好关键政策的研究和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致辞亦作为本课题专家组成员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卫刚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教授主持课题开题会并作分课题介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担任专家组组长主持专家评议会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仲仁汇报课题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等。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作专题发言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作专题发言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东援作专题发言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葛颖恩作专题发言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必壮作专题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给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颁发专家组组长聘书
参加“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交通政策和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的开题启动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