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周年校庆]上海交通大学“面向未来科学技术预见”论坛举办[图]

11.12.2015  01:15

能给行驶中的新能源车随时充电的道路、意识的数字化、会思考的人工智能、帮助听障患者听到声音的“第三只耳朵”……从2015年6月启动科技预见征集项目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征集到了不少“脑洞大开”的点子。12月10日,“面向未来科学技术预见”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418会议室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梅宏介绍了交大迎校庆科技预见工作。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傅国庆受邀出席论坛并致辞,同时还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德利,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谭蔚泓,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万参加论坛并作精彩报告。此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科技发展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在内的1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关新平和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岱主持。 

林忠钦在致辞中指出,开展科技预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大学因创新而卓越,人类因创新而进步,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期望通过论坛的举办,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为国家和上海科技创新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润生指出,国际社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推出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一大背景下,发挥科技预测的战略先导作用、做好面向未来的科技预见工作,对于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傅国庆指出,科技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集中地,大学不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还担负着推动技术创新、传播知识的重任。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校120周年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举办面向未来科学技术预见活动,意义深远,希望上海交通大学进一步整合相关高等学校和上海的综合资源,搭建一个经常性的平台,继续探讨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为开创科技预测新局面做出贡献。 

梅宏作了“交大喜迎双甲子,畅想未来谋创新”的主题报告,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迎校庆科技预见工作的进展。科技预见征集项目启动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共征集到1450项预见提案,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科技预见分属数理、生命等10个领域。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将以此次“科技预见”工作和论坛的召开为契机,后续继续做好相关工作,同时希望得到兄弟高校的助力,同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梅宏宣布“我看60年后的交大”征文活动正式启动,将面向在校师生员工、校友征集对未来交大的畅想。 

本次论坛中,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院士分别围绕与科技预见有关的主题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分析了人类历史上多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大国兴衰和社会变革,并围绕新科技革命与中国复兴,探讨了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介绍了国家第五次技术预测工作进展,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万的特邀报告通过分析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新要求,和与会嘉宾探讨了创新驱动发展视野下的区域技术预见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德利具体针对海洋油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预见和展望。 

    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120项科技预见”征集工作中遴选出的4个优秀“科技预见”教师提案人和1个学生提案人分别做了报告:探索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能源互联网,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先进生物制造技术,把智能电网、无线信息、无线输电三类技术结合起来的“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大脑的数字化以及机器人“人化”后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交大师生的科技预见充满了奇思妙想,让听众们的思想也随之纵横驰骋。 

与此同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科学预见也离不开前沿热点探测提供的数据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综合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前沿,从宏观角度调研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热点主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经费投入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等文献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分析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前沿热点,在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相关老师分别做了量子信息全球发展态势分析和智能机器人全球发展态势分析的报告,聚焦科技发展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