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重大船海科研成果亮相2015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图]

01.12.2015  18:27

12月1日,本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海事专业会展“2015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本次会展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和UBM共同承办,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单位参展,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以及由交大参与研发的“天鲸”号绞吸挖泥船、深海取样ROV等重大科研成果和海洋装备亮相海事展,展现了多年来交大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来到上海交大展位参观。    

科研实力雄厚,交大献智海洋强国战略

上海交大的船舶海洋工程系创建于1943年,是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地。目前,交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拥有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重大试验设施群体。本次海事展上,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亮相,展示了交大在海洋工程领域雄厚的科研能力。      

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集中了海洋深水试验池、风动循环水槽、空泡水筒、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等国际先进的大型研究设施,构筑了一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大平台。除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外,2012年8月组建运行的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也在本次展览中有详细介绍。该中心对接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船海科技前沿,汇聚了船海领域主要行业产业单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围绕高新船舶、深海装备、水下系统三大领域,成立了9个研发团队,汇聚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顶尖人才,形成了一支规模达256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目前协创中心正在开展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系统、超大型浮式保障基地关键技术、极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等重大创新研发任务,继续为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做贡献。      

重大海洋装备、科研成果尽显交大智慧

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3500米深海观测取样ROV“海龙号”、应用于海洋石油开采平台的Cell-Truss Spar平台……本次上海交大展出了由交大参与研发的重大海洋装备,成为本次海事展的亮点。这些海洋装备创造了多个“第一”:“海龙”号是我国第一套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深海作业型ROV系统,主要用于3500米以内浅大洋深海资源调查等重要领域;2009年,“海龙”号在东太平洋海隆区域2770米深海发现了巨大的深海“黑烟囱”,实现了我国首次自主发现并精细观测大洋深海“黑烟囱”的记录。“天鲸”号是我国第一艘全电驱动的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如今已成为保卫我国南海疆土的利器。    

与此同时,海事展上还展出了凝聚交大智慧的另外几项重大科研成果,如由交大教授提出的同伦分析方法,为求解力学和海洋工程中强非线性问题提供了新工具;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为船舶设计提供了连接科研、设计、制造、运行的公共数字化智能系统平台,解决了我国船舶设计与建造发展面临的瓶颈。这些重大海洋工程装备和科研成果在海事展上引发广泛关注,也展示了几代交大人为推动我国船舶海洋工程领域发展做出的努力。      

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首亮相

2015年6月25日,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上海交大揭牌成立。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加强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是我国海洋装备领域第一个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肩负着开展战略性顶层设计和国际视野综合规划的重要使命。    

此次海事展上展出了战略研究院背后强大的组建单位和参与单位,并介绍了战略研究院实施“小实体、大联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卓越的智力资源、上海交大多学科综合优势,聚焦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战略、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洋维权战略等,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持续性的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      

据了解,本次海事展将持续到12月4日,除传统的民用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相关配套业的展示外,本届会展还将加大海上安全方面的展示。作为推进海洋事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力,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受邀参展本届会展,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向,在船舶建造环节广泛使用机器人的境内骨干造船企业也在会展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