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记忆]洪深:激流中呐喊的戏剧家[图]
[编者按] 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交大源于那些被铭记至今和默默奉献的昨天,而无论震撼或平凡,都值得记取和思索。走进交大记忆的长廊,回瞰那些通往此刻的真实和感慨,注目历史,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4月下旬,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科院、工程院五部门共同主办的2015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首演仪式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作为本次汇演活动的首演剧目,广受好评。说起“话剧”,最早是洪深以该提法来形容中国现代戏剧的。洪深曾就读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于哈佛大学获得戏剧学硕士学位,他在那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和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成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洪深1894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武进县(今属常州市)的一个没落官宦之家。13岁,其父带他来到大都市上海接受新式教育,先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徐汇公学,1909年转入南洋公学,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新式的政经人才。然而出于兴趣的原因,年幼的洪深却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07年,徐汇公学和南洋公学两校学生为徐汇水灾募捐,假上海李公祠举行联合义演古装新戏《冬青引》,令洪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南洋公学以教授现代知识,培养现代人才为己任,推崇科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理科、图画、英文、体操、唱歌、读经、手工等学科,严谨、务实,可洪深却逐渐走向了另外一条路。当时学生演剧风气盛行,校内外的演出,不论是古装新戏还是时事新剧,他都先睹为快。台上的一颦一笑、一喜一忧,洪深都看在眼里,琢磨在心里。从此戏剧就像一块巨大的魔法石将他吸引过去,他无力自拔也不愿自拔。虽然洪深因此未能完成在南洋公学的学业,但那期间对他戏剧理想之梦的启蒙却至关重要。正是这一时期的观剧经历,开启了他人生的航向,支撑他日后在戏剧的漫漫长路上执着向前。
离开南洋公学后,洪深在学业上几经辗转,也曾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瓷工程,而因着对戏剧的虔诚和天赋,他绕过重重障碍,愈加坚定了戏剧之路。1919年,洪深以《为之有室》和《回去》两剧,考入哈佛大学,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戏剧教授贝克唯一的中国门生,也是中国人出洋学戏剧的“破天荒”第一人。毕业后,洪深到纽约发展,结识了张彭春,两人合写《木兰从军》,以演出赈济华北地区水灾难民。1921年5月,上海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戏剧》月刊。洪深欣喜万分,致信给《戏剧》月刊,诉说自己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和对戏剧的热爱,并得到热忱回复。1922年,洪深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之路,开拓中国人自己的戏剧电影。
1923年,洪深加入上海戏剧社,任排演主任。他最早将西方戏剧中创造角色的途径以及导演制度等介绍到中国;建立并实施现代正规戏剧排演体制,强调导演的权威,这是上海乃至中国第一个正规戏剧演出制度。1923—1928年期间,洪深在戏剧协社任职,举办多次公演,《泼妇》(欧阳予倩编剧)、《终身大事》(胡适编剧)、《少奶奶的扇子》(洪深据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娜拉》(易卜生著,欧阳予倩译)、《第二梦》(洪深改译)等剧目都是由他或导或演。1930—1932年,洪深写成《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关注中国农村与农民的命运,与他的“易卜生”理想一脉相承,奠定了其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历史地位。
1936年,洪深联络夏衍、沈起予等人,创办《光明半月刊》,立足于抗日戏剧,集体创作《走私》、《咸鱼主义》等。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洪深加入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并担任救亡演剧二队队长,至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洛阳等地乡村做抗敌宣传。10月初到达武汉。洪深根据武汉三镇流动人口多、地点分散的实际情况,采取“流动舞台”的演出方式,在卡车上撞上舞台布景,到处宣传演出,尤其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飞将军》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到年底,汇集武汉的救亡演剧团体越来越多,群英云集,于是由田汉和洪深掌舵,分别负责编剧和导演,举行了一次全国戏剧界的联合公演,规模空前,演出所得捐赠给华北义勇军。此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相继成立,洪深在两个协会分别当选为常务理事和理事。1938年,武汉沦陷,洪深经桂林到重庆。在重庆,军委政治部教导剧团成立,洪深任教导剧团副团长,讲授戏剧,培养演员,并写下四幕话剧《包得行》,深入民间演出70多场。直到新中国成立,洪深奔波于各地,为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新中国剧社等众多剧团写戏、导戏。《再会吧,香港》、《黄白丹青》、《法西斯细菌》、《丽人行》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抗日或针砭社会弊病。
在电影方面,1925年,洪深正式加盟明星影片股份公司,担任编导。同年,《东方杂志》上刊载其电影剧本《申屠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文学剧本,不仅情节完整,而且提示人物表情、动作,规定镜头运用等。20世纪20年代,他共导演了《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等9部影片。到了30年代,洪深切身感受到民众的苦难,创作了《铁板红泪录》、《压迫》、《劫后桃花》、《鸡鸣早看天》等剧作。1930年,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蜡盘配音)。1936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开船锣》。
洪深一生创作话剧、戏曲剧本44部,电影剧本38部,编撰出版影剧理论及其他专著14部,导演影剧作品六十多部,在十余家报纸、期刊担任过主编、编辑工作。这位脚踏实地、笔耕不辍的戏剧家、电影家、爱国人士,以其卓越贡献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留下了光彩绚烂的一页。
(摘编自《春风桃李——从上海交通大学走出的文化名人》一书中“激流中呐喊的戏剧家——洪深”,原文作者为屈桂林,该书由上海交大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