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西迁”60年成就一对“双一流”,师生校友回忆“一校两部”创建者彭康

23.01.2018  00:01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例举了他过去一年中收到的4封群众来信,这些信中的故事,让习总书记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其中一封来自“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总书记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交大西迁已一甲子。本是同根生的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如今同时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日前,两校内外的师生校友忆起,最初“一校两部”的创建者,正是交大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老校长——彭康。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说,迁校时,组织上问彭康留在大都市还是扎根黄土地,这位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只说了4个字:“我应该去。”  

1956年7月20日,交大首批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征途。(资料照片)

交大是国家的交大

作为我国创建最早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交通大学,在当时最发达的繁华城市上海已生长了60年。但是,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祖国需要一所高水平的工科大学到西部去。当195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时,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出任校长的彭康才掌校三年。他很快主持召开校党委会、校务委员会,尽快统一全校思想。5月初,彭康就与交大资深教授朱物华、程孝刚、钟兆琳、周志宏、朱麟五等一起到西安古城探寻学校新址。  

直面船舶学科到内陆难以为继发展等客观现实,1957年7月,彭康主持校务委员会调整迁校方案,并得到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由彭康统一领导。至1957年底,大部分专业系科和师资迁入西安新校:其中西安部分教职工2585人,学生6881人;上海部分教职工2300人,学生5078人。  

在上海交大今年出版的《彭康文集(下卷)》中,彭康《就迁校问题向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师生所作的报告》表明,他在西迁动员中反复说明“迁校不是我们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上海、西安,牵涉到整个支援西北的问题”,“交大是国家的交大、社会主义的交大……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有一段时间,彭康所住的上海康平路寓所几乎每晚都要召开党委和总支负责人的碰头会,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夜。1959年7月,国务院作出新的决定,西安、上海两部分单独成校,分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时年已59岁。这一干又干到1968年,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据当年的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回忆:“彭康主动要求到西北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关照“高知”,团结交大人

西迁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的共同选择。1959年,毛杏云考入交大,进校时彭康已赴西安交大,“但彭校长名字却如雷贯耳,在会议报告中、老师教导中都能听到。”退休后,毛杏云回到母校从事校史研究,在查找、访谈校友中又听闻许多老校长故事。最令这位上海交大校史编委会秘书长受教的是,彭康如何关心照护云集大学校园的高级知识分子。  

毛杏云告诉记者,与彭康一同探访西安校址的朱麟五教授,时任动力机械系主任,是有名的“小榔头教授”。他各方面表现出色,毅然迁赴西安上课,但对入党有思想顾虑。彭康与其他党委委员做了他的工作,打消其顾虑。“4月4日,朱麟五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康不仅参加了审批会,还邀请一部分教授列席会议,以这种方式表明党组织对教授们的鼓励姿态。“朱麟五正是交大高级知识分子中第一个入党的。”  

国家利益、学校利益、个人利益要正确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来考虑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这是彭康常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另一位最早随他赴西安勘址的一级教授程孝刚,因家里孩子多,加上孩子有病在身,生活比较拮据。后来,程教授的女儿不幸病逝。当彭康得知此事,立即要秘书送去300元。对于这笔资助,程教授含着热泪说:“彭校长真是雪中送炭啊!”毛杏云说,彭康就是这么爱才惜才,团结着交大人。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交大西迁要“瞻前顾后,左盼右顾,四面八方都考虑到”。西迁教职员工在当地安家落户,牵涉到配偶工作调动和子女入学问题。在彭康努力下,学校通过上海市及有关省市和部门支持和协助,兴办了高质量的附中、附小、幼儿园,还从上海动员迁来了成衣、修鞋、理发、洗染、煤球制作等生活服务部门。    

秦岭浦江,“多培养几个钱学森

五四时期赴日留学,研究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共又发起成立左联; 经历牢狱七载,后成为新四军战士;在革命根据地讲授“马哲”,有“远学老庄,近学彭康”之说;抗战结束起,先后兼任华中建设大学、华东建设大学、华东大学、山东大学校长……  

彭康的秘书秦慰祖说,彭校长其实是“一个对名利不屑一顾的人”。仅在1928年到1930年两三年间,彭康撰写和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译作达20余篇(部),共26万字,在当时中国大多是首译或最早版本,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出版物。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被列为沪上人文社科界名家,他要求秘书让市里有关部门将自己“除名”;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30元劳务费,他更是要求“退回去”。  

作为一位校史讲解员,来自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二年级学生陈辉,常常为参观者讲述彭康老校长的传奇人生,尤其是在主持学校西迁工作中所做的努力。他发现,彭老校长始终坚持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对交大提出“多培养几个钱学森”这一目标。他说,老校长形象地将教学比喻成“还是要‘三级火箭’”,就是按基础课、基础技术课、专业课循序渐进,先打“基础”,再建“高楼”。  

西迁是全体交大人对奋斗史和创业史的共同记忆。和彭老校长一样来自江西萍乡的陈辉同学,对此深感自豪和崇敬。“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学子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说,“秦岭苍苍,浦江滔滔,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来源:《解放日报》 2018.01.22 第01版 要闻  

原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西迁精神激励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