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智慧]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在悬浮芯片制备及应用领域取得突破[图]
[编者按] 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纳米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古宏晨教授和徐宏特别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新型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材料学领域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 10.1002/adfm.201670217)上。
悬浮芯片技术是基于荧光编码微球、激光检测、流式细胞技术、数据分析系统于一体的高通量生物芯片检测平台,能同时检测多达100甚至500种不同的蛋白质、多肽、DNA或RNA等目标分析物。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广泛服务于基础科学和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基于荧光编码微球的悬浮芯片技术因其具有灵敏而准确的光学编码鉴别能力、快速的反应动力学以及可绝对定量分析等优势而成为最理想的临床多指标检测技术平台之一。
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主客体结构双色荧光编码微球,分别由主体和客体两类荧光微球结构单元组成,通过化学共价方式制备得到具有类似草莓结构的双色荧光微球。这种编码微球的制备策略工艺简单、可控,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编码性能,而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荧光元素的候选范围,为实现工程化转化以及临床多指标检测应用提供了保障。
研究团队将制备得到主客体结构的编码微球应用于呼吸道病毒的六重指标联合检测。结果表明,该新型主客体双色微球可成功地在单管中同时且特异性地定量识别出六种目标病毒,证明了该编码微球在多重指标检测体系中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潜力。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张鼎晟子,这项工作历时两年,与杭州中翰盛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傅启华教授课题组合作共同完成。
上述研究工作同时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中翰盛泰联合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重点基金(YG2012ZD03)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