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交大教授眼中的大学生性教育[图]
无论从当下较为严峻的防控艾滋病形势出发,还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性观念、性道德的迫切性来看,都既任重道远又时不我待。然而,在开始性教育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惑与矛盾,也使得这项工作往往会陷入瓶颈。
陈斌教授介绍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部分高校和中学就开展了生殖健康课程,但鉴于保守的社会思想,当时的课程多以学生自修形式开展,且课本内容表浅,并没有真正回答学生想了解的内容。“这种半遮半掩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为好奇,只能借助网络等其他途径了解。但这样一来,真假难辨,反而无法真正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水平。”
专业教师人才缺乏
从2007年开始,陈斌就为高年级医学生开讲生殖健康的课程,2008年课程被纳入上海交大核心通识课体系,面向全校本科生选修。刚开始叫《生殖健康》,只有十几个学生,“不知道这课讲什么”“以为开给女生的”“害羞不好意思选”等误会让陈斌感慨“既然要讲就大胆讲”。于是课程更名《性与健康》,来选修的学生越来越多,最热烈的时候一学期有5000多学生抢课,然而由于师资等诸多原因课程只能容纳60人。
陈斌说,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各大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其中就包括“性心理及恋爱心理”。但实际上,由于观念、师资等种种原因,真正开设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即便开展,授课老师有意无意地“忽略”敏感内容,加上形式陈旧、教材生硬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虽然在上海交大及上海交大医学院教务处、仁济临床医学院等的支持下,该课程深入建设并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然而,将有质量、学生喜爱的性教育模式推广谈何容易。尽管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来旁听,但学生喜爱的互动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人数,扩容困难。此外,每学期陈斌和其他授课老师要完成《性与健康》至少52个学时,每学年还在仁济开设15学时的选修课。每周需要远赴闵行东川路上海交大,没有自驾车的老师来回最少需要3个小时,课时费又实在微薄不说,作为课程主要主讲团队的专业医学人才的匮乏也限制了教师队伍的扩充。
打破性医学的困境
今年下半年,陈斌教学团队将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医学院联合学院引进北美医学教育框架,专门以性医学独立板块给医学生讲授包括一般两性生理、性功能障碍的诊治以及如何与患者谈性话题、通过行为治疗模式改善患者性功能等技能培训的相关内容。这将打破上海医学教育性医学缺失的现状。即便近两年陈教授参与了一些专业教材的编撰,但纵观国内性医学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他说:“性医学教育在国外非常重要且专业,就连慕课都讨论到很深的基因层面。而国内多数医学院校似乎都集体有意无意地‘忽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可临床上不能避免与患者沟通关于性的话题,有些医生甚至直接跳过这部分问题,也导致不少患者很难寻到有该专业特长的医院和医生。”
社会观念无形束缚
另一方面,社会观念依旧是性教育教学发展无形的约束。陈斌也考虑过是否将《性与健康》搬上网络,制作慕课,让更多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掌握知识。几年前北师大附中一位生物老师风趣的性教育讲座视频被学生传上网之后引发的各种社会舆论褒贬不一,类似的压力也会令主讲教师望而却步。“我真的希望更多有识之士能加入到我们的教学团队中,一起为我国学校中开展性教育出力。”陈教授说。
“开展性教育课最难的一关可能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洋泾中学心理教师徐琳也坦言,不少教师一提起性教育课,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上,那些难以启口的术语,如手淫、阴茎、性交等,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讨论,是我们的传统观念所不能接受的,再加上早恋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引起相当的公愤。因此,这类课程的开设过去往往是让学生看些录像或以自读的方式草草了事,起不到真正的实际效果。教师自然大方的授课态度很关键,同时不再以居高临下的身份,武断地来处理情感问题,而是尊重平等地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们,也能拉近师生距离。
来源:《新民晚报》 2015.09.13 第A04版 民生调查
原文: 上课形式陈旧 教材生硬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