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交大在新一轮学科建设中主动引入动态调整机制

03.06.2015  09:21

  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必然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大学的办学处于什么水平,这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中国共有86所大学进入全球前400——仅次于有157所大学进入全球前400名的美国,成为入选全球顶尖学科排名大学第二多的国家。这份QS排名显示,进入全球学科排名前50的高校,中国大陆共有7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居前三,领跑国内其他高校。

  随着这份榜单的发布,不少教育界人士把目光停留于上海交大,这所沪上知名学府的冲劲和爆发力十分惹眼。根据QS排名,上海交大的建筑、艺术设计、土木工程、电气、机械均为全球优势学科,其中,土木工程全球排名第29。

  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上,上海交通大学为何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学科发展视野:从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

  说到国内高校的学科排名,比起几张主流的“洋榜单”,很多圈内人士提得更多的还是教育部学科中心发布的一级学科排名。

  最近一次发布国内高校一流学科评估结果是2013年初,其时上海交大有3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9个前三、29个前十,论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五,排在北大、清华、南大、浙大之后。

  但很多上海交大的老师至今还记得,就在2013年夏天、正值学期末的时候,上海交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教授把学校的老师们召集在一起,和大家“交心”:学校必须启动新一轮的学科建设。

  何谓“新一轮”?按张杰的说法,指的是“全新的起点”。“绝不能躺在成绩单上自满,我们既要看到在学科建设上的进步,但依然要看到差距和不足。比如,学科发展依然不平衡,学科高峰依然缺乏……”在凝聚全校师生的共识后,上海交大设定了新的学科建设目标,其中一个“靶心”就是要有若干学科跻身“全球万分之一俱乐部”。

  大学的实力,是由一个个学科的实力综合而成。而对上海交大来说,参与全球竞争,学科发展的视野必须首先从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

  优化学科布局:由原来69个缩减为56个

  朝更高的目标迈进,需要全新的机制作为保障。如何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为了做好这道事关学校发展的大课题,交大人关起门来算过一笔账:学校大大小小的学科有69个,而从日常教学管理情况看,有的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充教师编制、有的学科则希望扩充实验办公场地,而对学校来说,有限的资源根本无法承载所有学科的发展需求。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压缩学科建设的规模,成为上海交大的选择。

  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结合国家在211、985工程后推出的“2011计划”,学校编制“学术发展路线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

  在新一轮的学科建设周期中,上海交大主动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

  “有所为”表现在学科建设上,首先意味着增加投入。为了使学校有效的资源获得最大效益,上海交大通过建设学科阶梯,加大对优势学科的投入力度;通过对重点建设学科重点投入、对发展快及发展好的学科追加投入。

  结合国家启动的“2011计划”对高校提出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创新方式的要求,上海交大在优化学科布局时,把积极培育学科生长点摆在了突出位置。

  为扶植新兴交叉学科快速成长,上海交大出台了促进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十项政策;同时,上海交大大力推进医、理、工、文的深度合作,设立医工交叉基金、文理交叉基金等,鼓励和支持教师突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让优质学科强强联手、优势叠加,上海交大还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生物研究院”和Med-X研究院等平台。

  对于一些长期建设效果欠佳、且不能很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上海交大则痛下决心,实施“关、停、并、转”。

  这一轮学科调整后,上海交大的学科由原来的69个缩减为56个。

  实现跨越式发展:走特色化道路,完全有可能

  谈及高校的学科发展,张杰认为,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化的道路是方向。“即便是世界顶尖大学在学科发展上也是各有侧重,并不一定要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处于世界顶尖位置”。

  对世界一流大学,上海交大做过专门的分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等5大学科领域,均位列世界前20位的仅有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两所,在5大学科领域均能进入世界百强的大学仅有26所,而还有28所大学凭借着1-2个学科领域的优势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因此,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大学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围绕若干优势学科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工作的龙头,因为学科是一个由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三类资源所结合起来的有机体办学资源,是科学范式在大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进行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工作单元和工作载体。”张杰介绍,为了做强特色,上海交大围绕“队伍、基地、项目”一体化的基本思路,近年来建设了一批校级创新平台和学科级创新平台;同时,整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和学校自有的科技发展基金,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学校开展自主科研。在2008-2013年度,上海交大累计投入资金达到3.3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支持教师开展原创的自由探索项目,上海交大还专门设立“奇思妙想基金”,累计立项总经费2030万元。

  根据国际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统计,到2014年,上海交大达到全球1%水平的学科数为16个,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12个,增幅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在工科、理科、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四大板块中的大部分学科均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人文社科是首次晋升全球前1%。这也意味着,上海交大已基本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