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独辟蹊径办管理[图]

27.12.2015  18:41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增设机械科、航海科,进而扩建为工科大学的计划搁浅,除了北洋政府无力也无暇顾及发展教育,交通部拟将机械科设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等现状外,工科专业开办费用较高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工程教育除了具备一般科目所需要的校宿舍、师资等基本条件外,必须建筑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另外鉴于当时国内工程人才稀缺,还需高薪聘请外籍教员,所需费用远高于其他学科。高额的开办费自然不易得到财源拮据的交通部的批准。尽管主管部门拨不出开办资金,学校还是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独辟蹊径,寻求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1917年,有教员根据国外学科发展状况,提议增设路、电管理科。这项建议引起校方的注意,学校立即召开教员和学生班级代表会议,商议添设管理科。与会者认为,土木、电机两科创办多年,成绩显著,可是随着中国铁路、电报事业的日益发展,要管理好已经建成的铁路、电报事业,使之更加合理高效地运行,非常需要具备科学管理学识的专门人才。经过讨论,师生员工一致赞同添办路、电管理科。    

这一意见得到了唐文治的赞同,他还强调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和开办的可行性。他说:“铁路营业:曰货运,曰载客;行李之往来,财贿之茂迁,云而麟集,管理不得其法,措置失当,中外人士交相诟病。或偶一不慎,群工执事稍稍染指其间,而弊窦实不可问……”此时增设路、电管理科,属于理论性质学科,费用无需太多,无需添置仪器设备。学生来源也不成问题,因为学校卓立于得风气之先的沪滨,中等教育程度较高,“东南学生负笈来校者直如归市”,来报考本校的学生很多,其中许多学生因数理化成绩稍逊一筹而落选,可以在这部分学生中招收管理科的新生。此外,本校附属中学毕业生,或者已经考入土木、电机科的学生中间,“性情有近管理科,而不宜工程者”,也可以升入或转学管理科。    

其实,增设管理科,不仅是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对交通管理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紧跟世界先进教育经验的结果。    

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分工的细化,各国对生产管理都十分重视。1910年左右,美国少数大学最先开设企业管理的课程。这一动向立即引起一些在校教师的注意,1913年在改革课程设置中,学校在专科课程中开设了工业簿记、工厂管理法、工业经济等企业管理的课程,开始在工科教育中引入管理课程,这种做法为管理学科的设立创造了条件。1917年底,学校正式呈文交通部,申述科学管理实为交通工业及商业发展所必需,为此要求添设路、电管理科,以期造就铁路、电机管理人才。交通部批复同意增设,在名称上改路、电管理科为铁路管理科。    

1920年管理专科学生群像

1918年3月,铁路管理科正式成立,第一届招收新生38人,大部分从中院直接升入,也有少数从土木、电机两科一、二年级转入,定为3年毕业。从1918年秋季第二届学生开始改为4年学制。原中学科科长徐经郛担任铁路管理科首任科长。徐经郛是学校1907年商务专科毕业生,后被派遣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理财科硕士学位,1911年回校任教。管理科教员有留美归国学者徐广德、李伟伯、余行修等人。管理科开设课程有经济原理、运输学、铁路经济、铁路组织、工场管理、铁路统计学等49门,除了国文、法文、公文程式外其余都采用英文课本。值得一提的是,管理科的办学经费全部由学校自筹,这在经费支绌的条件下实属不易。铁路管理科的成功开设,是全体教职员在学校生存困境中探索出的一条变通扩建方式,使学校的专业达到3个,已经具备了工科大学基本条件;它的诞生,标志着学校在专业上突破工科限制,从原来的单一工科走向工程与管理的结合,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工程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做法,这可谓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增设铁路管理科的同时,学校也在酝酿调整学制。当时,学校按照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将专科设为3年,专科前须读1年预科。1918年1月,电气机械科科长谢尔顿、土木科科长万特克(均为美国人),根据学校实际情形和美国大学体制,联名致函唐文治校长,认为学校预科在性质上与大学一年级无甚差别,建议将预科改为专科一年级,专科各年级相应递升,这样整个学制就变为4年。他们认为改升学制的好处在于:实行专科四年制与美国大学体制、程度均吻合,学生如果去美国留学,便于赴美进修高深学业;如果去美国工作实习,三年为未完的学程,一般以四学年为毕业,也容易为各公司厂矿接受。另外修改后的专科一年级课程,可照预科办理,手续上也非常简单。两位科长的建议正合唐文治多年的心愿,他立即呈报交通部审批,并致函友人、时任教育部次长的袁希涛,请其大力支持。袁希涛很快就复函唐文治,表示为实事求是起见,自应照准。4月,学校依照交通、教育两部的批复,将专门预科改为专科一年级,专科一、二、三年级各递升一年,毕业年限定为4年。    

铁路管理专科的增设,使学校专科数达到了3个,具备一所工科大学的规模;学制也由3年改定为4年,其他实验设备、校舍建筑相应发展;培养学生的数量质量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占得重要一席。就数量而言,1918年在校专科学生175名,占到同期全国高等工科在校生938名的18.7%;1920年有217名,占全国1266名的17.1%。从1916年至1919年的4年中,全国共录取清华官费留美生32名,其中本校占到13名,约占41%,由此可见教育质量也是相当优异。无论从学科学制上,还是从教育资源和质量上,学校已经合乎工科大学所具备的条件。校长唐文治在自订年谱中写道:“于是专科凡三,初具大学规模矣!”并认为“中国东南各省无大学,于此,盖始基之矣”。此时,教育部门放宽了对设立大学的条件,允许设立单科大学,无疑也使学校成立工科大学具备了体制上的资格。果然,1921年初,交通总长叶恭绰对部属专门学校进行整理扩充,建成交通大学,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近代大学终于实现。    

作者:李娟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盛懿 孙萍 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