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图]

11.12.2015  15:54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作为得风气之先的城市,从1863年李鸿章创办的广方言馆开始,星星点点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输入新的教育制度和观念,采取以西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并将近代体育引入学校,给上海传统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尽管我国学制尚未改变,科举取士一统天下,然而传统教育本身日益与上海这个工商业城市的内在需求严重脱节。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上海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来自外部的教会学校不断扩大地盘;另一方面,上海自身传统学校发生了分化、变革,旧式书院被赋予新的内涵。一些新派人士纷纷仿效外国,自办一批新式学堂。  

南洋公学创办前后,上海大致有三类新式学堂: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官方所办的语言或军事技术学堂;当地士绅所办的科技学堂。这些学堂虽然不能成为上海教育的主流,且只能作为初等、中等新式学堂,但作为新鲜事物终究在封建教育体系当中打开了一隙之孔。  

南洋公学最初选址在上海老城厢高昌庙附近。1898年6月,公学才最终选定今日的徐家汇校区作为永久校址,这时南洋公学开学已有一年多了。当时徐家汇尚属于市郊,田连阡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找到既适合教学、地价又低廉的校址。在上海道台蔡钧的帮助下,公学以每亩官银120元的价格买下临时校舍边的一块地皮,面积97亩。随后公学开河垫地,挖沟造桥,栽种花草树木,并开始兴建校舍。  

监院福开森亲手设计了学校最早的两幢建筑——中院和上院。中院建成于1899年,按照福开森的说法,中院建筑很时尚,和外滩的上海海关和商业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采用最好的建材,考虑到动乱年代容易被挪作他用,内部结构设计独具教学特征,分成大小不一的教室。这种担忧后来得到验证,确实曾有人来想把它作为医院使用,终究不合适而放弃。  

当时徐家汇还比较荒芜和偏僻。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天主教在上海的传播,徐家汇地区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随后徐家汇藏书楼、徐汇公学、徐家汇博物馆等相继建立起来,徐家汇也就成为上海近代文明的起点。南洋公学在徐家汇建立校园,更为此地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公学上院楼顶耸起的钟楼与徐家汇教堂的尖顶遥相对应。中院,作为南洋公学保存至今的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依然是校园中最古老典雅的一道景观,在梧桐、白玉兰的映衬下,风采依然,兼具怀旧和时尚的情愫。  

南洋公学从购进徐家汇的第一块土地之后,以后陆续扩充过三次。公学时期,办学经费相对比较宽裕,电报局和招商局每年提供10万两银元,到1903年58万余两开支中有20万两用于购买土地和建造校舍,占整个开支三分之一多。到1906年校园面积有206亩,比原来扩大一倍多,足够容纳一所近代大学。南洋公学以后的各个时期,校园又多次扩容,徐家汇校园也成为每一代学子深深眷恋和怀念的地方。  

寻址建屋的同时,招生开学也有序进行。从1897年3月2日开始,盛宣怀以“太常寺少卿”的个人名义,连续11天在《申报》上登载招生告示。招生告示曰:“现在开办师范学堂,定于二月初三日考选师范生三十名,年以二十上三十下为度,学以中学成才兼学西学西文为上,以中学成才略通西学不通西文、或略通西文不通西学为次,中学未成者,虽通西学西文不录。有志者速至二马路二马路即今上海市九江路。本公馆报名,并领取师范格,勿误。道远后到俟积有一二十人再行示期续考。”告示最后许以“不取修缮”、“资送出洋”、“择优奖赏”、“优于出身”等优厚条件。这则招生广告里面包含了招生人数、考试时间、报考条件、报名地点、录取待遇等内容,可谓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份招生简章。它以路人皆知的盛宣怀个人名义作为招生主体,使这份招生简章富有奇特的时代意义。  

招生告示一经登出,各省学子纷纷前来应试,报考者多达数千人,他们多数是清寒子弟或自愿舍弃科举仕途的有志之士。这些考生需经过初试和复试两道关,分四批录取。3月14日,盛宣怀亲自坐镇格致书院,对第一批初试录取者进行复试。4月17日,公学总理何嗣焜主持考试时,“投考者一百三十名之多,佳卷不少。”    

当时,考生王植善身在武汉,从报上得知南洋公学正在招生,便立即乘船赶往上海应考。数天颠簸旅程后到达上海,等他匆匆赶到时,考场已点过名封了场,考官为他的真诚所感动,特许通融他参加考试,成为最后一名入场的考生。王植善通过考试录取后,第一个报到入校,进入师范院学习。1900年他从师范院毕业后,执掌南洋中学达半个世纪,成为一名近代教育家。  

从3月5日到4月25日,历时50多天,经过不拘一格的严格挑选,师范院最后录取30人,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师范生。其中很多是举人、廪生和贡生,是当时青年中的俊彦。4月30日,何嗣焜致函盛宣怀,报告师范班招生开学情况,认为其中可成才之士不乏其人,将来可得二三济世之才,达成馆一时难以建成,师范院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师范院4月8日开学时,由于校舍尚在规划之中,就借徐家汇附近厂房做临时校舍,把二楼改为教室,栈房平屋改为饭厅和宿舍,中间空地作为操场和运动场。1899年夏,中院校舍落成后学校才正式搬入其中。  

新式教育作为新鲜事物让人感到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南洋公学对于当时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而言,反响颇大。一来由于盛宣怀所处的特殊地位,二来由于新式师范学堂在全国还是第一家。因此,师范院招生告示及后来的招考引来社会舆论关注。1897年3月5日,《申报》上发表专论认为“中国之不振,因乎无人才;所以无人才,则因乎不能兴学;所以不能兴学,则因乎师之不得其教。”道出了南洋公学首开师范院的缘由,并称赞了盛宣怀学习西方教育以培植人才的举措。  

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首先开设的师范院正式开学授课,而着手筹建公学则正式开始于1896年。如何确定建校年份和校庆日?主管教育的政府机关不可能确定划一的标准,社会认同上也没有一个标准尺度,这就要从各校具体历史事实而定,也要考虑历史做法的延续。据交通大学校史资料记载,最早的一次校庆是1917年4月26日,纪念建校20周年。可见当时认定建校初始年份是1897年。到了1926年10月9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30周年校庆庆典,将建校时间又推至公学的筹建年份1896年。此后一直沿用,并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认同。但是校庆月份日期一直没有稳定,有时为10月,有时为4月。1933年4月8日,学校举行37周年校庆,同时举行大规模的工业及铁道展览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此后,学校每逢4月8日即举行校庆。交通大学的校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作了双重选择,将1896年开始筹建作为创始年代,师范班开学日期4月8日确定为校庆日。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