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吴保丰并非“无能治校”[图]

24.03.2016  13:34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1947年春夏之交,风雨如晦,战云密布,国民党政府将内战扩大到全国范围。在上海,交大学生和其他各校学生一起不断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学生运动,冲击着国民党统治的后防线,让地方当政者们头痛不已。5月19日,上海市市长吴国桢、议长潘公展等一大批党政要员们神情严肃地直奔交大,召集交大校长吴保丰及各院院长开会。会上,吴国桢责问吴保丰为什么交大学潮总是接连不断,对吴保丰施加压力。可是,交大学生运动的热潮并没有因此冷却下来,反而更加高涨。教育部认为吴保丰已“无能治理学校”,准备撤换校长。7月,蒋介石把吴保丰召到南京训话,当面斥责身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吴保丰是个“糊涂”校长,扬言要开除他党籍,并要求他立即离开学校。于是,吴保丰挥泪离开了苦心经营多年的交大。吴保丰果真“无能”治理交大吗?从吴保丰1941年在小龙坎任分校主任,继而任渝校代理校长,到1947年被迫离职而去,前后共6年。我们仔细梳理这段艰辛的校史,对主校者吴保丰是毁还是誉,也就一目了然了。    

国立交通大学分校主任、代理校长、校长吴保丰(1941年-1947年在任)

1941年6月,以“辅助母校发展”为宗旨的交大同学会推请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吴保丰继任小龙坎交大分校主任。应该说这位与交通、教育两部以及交大都有着或公或私的密切关系的实力人物,确实是初创时期分校的最佳接任者。吴保丰是交大校友,在交通部任要职,更重要的一点,他是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得力干将,而交大归属教育部不久,需要寻求教育部的支持。当交大同学会徐恩曾向陈立夫推荐吴保丰任主任时,当即获准通过。    

吴保丰(1899~1963年),江苏昆山人。192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科。读书期间追随时代潮流,参加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在毕业之际加入了爱国社团“少年中国学会”,不失为一位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吴保丰出校后去美国密西根大学深造,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留美期间结识就读于匹兹堡大学的陈立夫,并在陈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国民党,使得这位“拟在工业界尽力”的学子在人生轨迹上发生了逆转。回国后,吴保丰在陈立夫兄弟的提携下,成为解放前广播三巨头之一,实现了留美期间他所说的“启发国民科学观念愿有所贡献”的愿望。    

1921年,吴保丰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科

吴保丰接任交大渝校主任后不久,上海总校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沦陷而面临被接管的危境,带有预备应变色彩的重庆分校在随即顺利改为总校,原教育部拨发的办学经费一并移交渝校,部分沪校师生不辞艰险来渝汇合建校,交大校友对保存和发展母校的强烈愿望和鼎力援手极大地推动着草创仅一年、规模狭小的渝校得以迅速扩建,在总规模上较战前上海的交大又有很大的发展。作为主校人的吴保丰,在改为总校后即被任命代理校长,继而任校长。他在传承和发展交大的过程中竭尽所能,苦心经营,功不可没。接任之初,分校暂时借租小龙坎厂舍,没有正式的校址,寻址筹资建校舍成为当务之急。吴保丰借自己实际主持的技术人员训练所迁址九龙坡时,征得交通部同意,拨款扩大建筑面积,以该所新舍一部分划归交大作为新校舍。过了2年,技术人员训练所改组,吴保丰又出面将九龙坡的技训所的房舍与溉澜溪交大分校房屋对调,使原为训练所的九龙坡全部成为交大校园。他还利用身兼实业部门行政职务的便利,推动学校与社会单位进行合作,电信研究所便是他商请交通部电信总局、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等单位合作创办的,专门培养电信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基本上在异地另起炉灶的情况下,重庆交大在办校宗旨和教学传统上均能够秉承老交大的优良传统,实属难能可贵。这其中,吴保丰发挥了重要作用。吴保丰与其他负责人一直致力于发展工程与管理,把交大办成培养交通工程和管理人才的最高学府,这正是长期以来交大始终坚持的办学宗旨。他坚持优良的教学传统,聘请受过母校良好校风熏陶并且接受过国外先进知识教育的留学人员来校任教,并重视基础教学,严格考试制度,提高招生质量。当时的重庆是达官贵人聚集之地,一些权贵人士常为其子女说情进交大就读,而吴保丰为保证新生质量,执行“宁缺毋滥”的考试制度,凡是不到录取分数线者均予拒绝。    

抗战胜利后,吴保丰留守九龙坡,一边继续维持正常教学,一边组织全校师生分批复员东迁。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实现全部迁移沪校,复员的迅速也已经属于“全国之冠”。    

1947年4月8日,国立交通大学哲生馆(今科学馆)授钥典礼摄影(左一顾毓琇、左三黎照寰、左四裘维裕、左五吴保丰)

到上海后吴保丰一度情绪高昂,对新交大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力图有所作为。他首先开始整理校务,恢复理、工、管三个学院建制;积极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校务的原则,组织教授会、校务会;努力消融原来渝沪两地师生的隔阂,会合建校;设法克服严重的经费危机,谋划扩充系科与设施,力图在规模扩增的条件下提高办学质量。然而,时事变幻,国事日非,吴保丰不得不从发展校务转到维持学校生存和应付学潮上,在政府与学生之间疲于奔波。1947年初,教育部长朱家骅下令交大停办航海、轮机两系,取消一个学院。交大师生员工闻讯激愤异常,迅速成立护校委员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沪校运动。吴保丰始终与师生站在一起,保存学校完整,支持师生护校。在晋京向教育部交涉失败后,他私下里让总务长季文美给学生自治会一笔护校活动经费,还利用个人关系暗中帮助学生租借到一批卡车,开往火车站晋京请愿。运动开始后,他穿梭于学生、教育部及上海市当局之间斡旋,为护校运动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交大学生为反对政府发动的全面内战,和全国学生一起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吴保丰同样不满当局抗战后热衷内战、摧残教育的做法,对学生们的爱国运动表示同情和理解,拒绝执行镇压交大学生运动的指令,多方设法营救掩护进步学生。5月27日,上海市当局出动军警包围交通大学,寻机进校逮捕学运积极分子。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发动全体同学集体住在体育馆,以防不测。吴保丰一边致电当局,要求军警立即撤出校园,一边与其他教授一起参加在体育馆的值班守夜,不让军警靠近学生。30日,在军警进校实施大逮捕前,吴保丰以找市长吴国桢谈判为名,用自己的汽车亲自护送地下党员周寿昌、周盼吾逃离学校,致使学运领导人一个也没有被抓走,遂与国民党的矛盾激化。大逮捕后,蒋介石召他去南京训话时,他还准备了一批材料,力陈交通大学学生运动“并非共党操纵”,但被蒋介石斥为“糊涂”,并责令其立即离校。得知吴校长将要离职而去,全校百余名教授联名具函挽留,学生千人自动签名挽留,但是被当局认定“无能治校”的他必须离去。这位在艰难困苦中能够维持并发展校务的校长,是有所作为的。他对学生运动抱有同情态度,因未能也不愿将学运“镇压”下去而遭到解职,虽是吴保丰本人仕途的不幸,却赢得交大人对这位校长长久的尊敬。    

作者:晏高钰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