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交大历史上的名师轶事[图]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教育名家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期的交通大学,通过派遣留学生培养师资的同时,积极向海内外延揽名师,逐步建立起一支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的“大师”队伍。他们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具备新式教学理念和方法,怀有科学救国思想。
交大当年的学子们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了二三十年代学校的名教授,“那五权宪法,英文唐,国文陈,微积胡,物理裘,化学徐,与年前的三民主义,值半斤而八两吧”。20年代南洋大学时期的数学系教授胡明复、物理系教授周铭、化学系教授徐名材,三人名字中都有个“民”字的谐音,就称呼他们为“三民主义”。而“五权宪法”则指的是30年代讲授基础课程的五大教授:英文的唐庆诒、国文的陈柱、数学的胡敦复、物理的裘维裕、化学的徐名材。
20年代的三大教授,因名字中都有“民”字的谐音,被合称为“三民主义”
30年代讲授基础课程的五大教授,被合称为“五权宪法”
胡明复(1891—1927),中国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
数学系教授胡明复,1901年与胞弟胡刚复同入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次年兄弟俩一同升入附属中学。当时主持南洋公学校务的张元济对胡明复弟兄十分欣赏,称他们为奇童。1910年胡明复与胡适等人一同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届留美生。1917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在国外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曾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社。
1921年胡明复受聘来校,教授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他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深奥难懂的概念和问题,备受学生欢迎。1927年暑假,胡明复不幸在无锡老家溺水而逝。然而,与其并称“胡氏三杰”的长兄胡敦复、次兄胡刚复则长期在交大分别担任数学、物理教授,胡敦复还从1930年起担任数学系主任,直到1945年。
周铭(1888—1968),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参与筹建交通大学物理系。擅长实验仪器设计与制造、精密测量技术。著有《大学物理试验》。
物理系教授周铭,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博士,与胡明复同年受聘到校。为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他与稍后来校的哈佛大学电机硕士毕业生裘维裕,一同自愿担任物理课的教学,裘主讲物理课程,周主持物理试验。他们将物理课及试验由1学年改为2学年,每周开课至少3节,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又自编英文本教材和试验讲义,废用美国教材;重视教学方法,严格检查考核制度。到30年代,物理系一方面增聘物理学家胡刚复等,一方面自己培养教师骨干如赵富鑫、许国保等,继续增强物理教学力量,使物理课成为学校的“霸王课”。
徐名材(1889—1951),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任交通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其学识渊博,讲解精辟,深受学生爱戴。其兄妹七人先后就读于交大。
徐名材1908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后经浙江省公派赴美国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获得硕士学位。1922年到校任教,他学识渊博,信息灵通,善于联系实际,讲授精辟,与学生间的感情也相当融洽。30年代徐名材任化学系主任,仍继续坚持讲授普通化学;还编写了《工程化学手册》,改变了以往全部搬用国外教材的做法。
胡敦复、周铭、徐名材三位教授主讲的数、理、化三课,是工科最基础的课程,名教授把关基础课,是交大教学特色的主要体现。当年学生们感觉三位主讲的一二年级数理化课程,是大学最难通过的一关。30年代的教授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续牢牢把好基础课程这道关。中英文也是名师执教,英文教授唐庆诒为唐文治之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中文系主任陈柱则是唐文治高足,国学上富有素养,熟于周秦诸子,尤精于子学,生平著述愈百部之多。
上述知名教授亲自上教学第一线,都是指执教基础课程的教授而言的。其实,工科及管理类著名教授同样值得可圈可点。教授机械的周仁、土木的淩鸿勋、管理的马寅初三人,1948年入选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教授中还有我国电机工业的奠基人钟兆琳、给排水工程专家顾康乐、无线电专家张廷金、内燃机专家黄叔培、工程力学专家陈石英、铁路运输学家沈奏廷等,都是当时国内有名的工程技术专家。
如今,70多年过去了,许多健在的学生仍念念不忘当年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当他们打开记忆的洪闸时,那些各具特色的教师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面前。裘维裕鹤发童颜,戴着金丝边眼镜,目光四射,炯炯有神。上课时,黑板后面的两扇大门忽然开启,他即从中出来,西装笔挺站到讲台上,同时助教散发他编写的英文讲义。然后,裘维裕开始口若悬河地讲课,全用英语讲授,非常流利清楚。那种清瘦潇洒的学者风度,令人难以忘怀。赵富鑫对物理课程滚瓜烂熟,无书无稿,只发讲义,一边滔滔不绝地讲,一边笔走龙蛇地写板书,每当4块黑板写完,就会听到下课的铃声,课课如此,从不拖堂。讲授应用力学的杜光祖,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言语不多,意义很深。课堂中鸦雀无声,他在黑板上随手绘图,圆者如有用圆规画出,方者如有用直尺画出,几个简图,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黄叔培讲汽油机和柴油机,英语十分流利。他既讲课,又指导实践,还带学生下工厂实习,又教学生开汽车,从理论到实践,一手全部包了下来。陈石英教热力工程,又有不同的风格。他上课只带粉笔,不带课本、讲义。一本《热力工程》,他可以随时告诉你第几页第几道题是什么内容。他授课的方法主要从示范解题入手,来阐明理论与公式的运用。在当时交大仅有数百亩的校园里,如此多的科技界精英汇集于此,勤勤恳恳,教书育人,钻研学问,他们是交大兴盛的脊梁!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