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书生不辍爱国志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1936年4月,在校庆40周年之际,前校长叶恭绰著文曰:“交大学生潜心努力,有爱国不忘求学,求学不忘爱国之风;在国立大学之中,非特为东南各校所景仰,隐隐然可为全国之楷模”。交大学子素以埋首书斋、学业精深出名。然而,在民族危难之际,交大学生毅然走出校园,振臂高呼,一次次融入救国救民的洪流当中。
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汉爆发后,全国各省纷起响应。11月3日,上海起义开始,学校部分师生参加了围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当晚,上海宣布独立。革命师生胜利回校,第一件事情便是在上院的钟楼插上了白旗,以示脱离清政府,拥护革命。
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的却是徒有虚名的共和制,军阀当道,民主遭到践踏。政治革命而外,中国更需要一次文化层面的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交大学生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旗帜,投身五四运动。5月6日,全校学生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要求开除北洋政府驻日公使,南洋公学师范班学生章宗祥的校籍。次日,600余学生参加了上海国民大会,高呼“争还青岛”、“挽回国权”,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26日,交大学生又参加了上海52所学校约2万5千人的罢课宣誓典礼和游行示威。要求严惩卖国贼,外争国权。
爱国青年的行动有力地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经过五四洗礼的青年学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走上了为劳苦大众谋利益而战斗的革命道路,侯绍裘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侯绍裘,1896年生,松江人,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学校土木专业。五四运动中,他组织参与游行示威,宣传演说,开办义务学校,推广进步书刊。出色的组织才能,炽热的爱国情怀,使他深得同学的信任,被选为学生会评议长,后又推举到上海学联及全国学联工作。在运动中,侯绍裘从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反对军阀政府的民主主义者,再到一个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青年。1923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领导上海学界投入五卅反帝运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侯绍裘发动群众与国民党右派势力作坚决斗争,英勇不屈,成为反革命政变中首批殉难的烈士。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始终坚持开展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进入南洋大学(交大时名)校园。1923年国共两党实行合作,共同发动旨在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这给南洋学生指引了方向和道路,激励着热血青年踊跃参加国民革命。
1925年中共党员顾正红遭到日本资本家的枪杀,激起了上海工人反日罢工和反帝怒潮的五卅运动。南洋大学学生会发表公开宣言,誓为支援工人的“前驱”。5月30日清晨,南洋大、中学全体学生400余人前往公共租界指定地点进行演讲宣传,揭露顾正红遭枪杀的真相,散发反帝传单,同时为罢工工人募捐。午后,南洋游行队伍按上海学联指示,作为第一总队,与其他各校学生汇合,到交涉使公署请愿。队伍行至南京路时,川流不息的电车阻碍了去向,电机科学生张永和果断跳上领头的一辆电车,拉闸停电,一连串的电车都停了下来。另一名学生陆定一跃上高处,向群众演讲。数万队伍齐聚南京路老闸捕房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荷枪实弹的英租界巡捕竟向徒手的学生和群众开枪,当场打死爱国学生及群众12人,重伤15人,被捕53人,酿成震惊全球的“五卅惨案”。交大附中年仅16岁的学生陈虞钦被射中7枪,英勇牺牲。
南京路上的枪声并没有吓退爱国学生。惨案后的第二天,南洋大学最先实行全体罢课,继续上街游行示威、宣传演讲、散发反帝传单,融入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当中。张永和参加上海学联的领导工作,组织上海各校学生参与反帝斗争。陆定一被派往学联参与创办《血潮日刊》,报道五卅真相,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从烈士的血泊中,南洋学生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和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工人阶级的伟大,认识到自己的神圣使命。正如当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的陆定一所说:“五卅运动给青年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是罢工、罢课、罢市,不搞暴动,固然能够打击帝国主义,鼓舞人民的斗志,却不能推翻旧的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陈清泉、宋广渭:《陆定一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五卅运动之后,一些进步学生认识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才有希望,人民才能真正从被压迫的地位解放出来。在实际斗争的考验和共产党的影响下,他们成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党。陆定一、费振东、祝延璋(祝百英)、陈育生等参加五卅运动的积极分子相继加入共产党。1925年底中共南洋大学党团支部建立,第一任党团支部书记是张永和。到“四·一二”政变前,党团成员已经发展到五六十名。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主义”政策,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全国各界迅速掀起了抗日救国浪潮,沉寂多年的交大学生运动再次兴起。21日,交大学生自治会号召学生“一致共赴国难!”并组织抗日特种委员会(抗日会),专职领导学生抗日救亡活动,中共交大支部书记许邦和当选为抗日会委员;同时,许又被选为出席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的交大首席代表,参加上海市学联的领导工作。当天下午,交大学生在抗日会的组织下,分赴市区各处宣传演讲。9月底至12月中旬,交大学生和上海各校学生连续三次集体赴南京请愿,抗议国民党的投降卖国政策,请求出兵抗日。最后一次赴宁请愿时,遭到武装军警的镇压,全国各地学生死伤100余人,数十人被捕,被捕学生中有交大学生多人,史称“珍珠桥惨案”。血腥镇压并未遏止学生救亡运动,以交大抗日会为主,联合上海各校学生捣毁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国民党当局非法逮捕交大学生代表、中共党员许邦和、袁逸群两人。经过学生坚持斗争,被捕学生终于获释。
“九·一八”事变尚未平定,“一·二八”事变又起。交大学生同仇敌忾,全力以赴,支援奋起抗日的十九路军。学生张家瑞、徐威等人参加抗日义勇军,开赴前线,与抗日军队并肩作战;在借作国民伤兵医院院址(由宋庆龄、何香凝主持)的新宿舍执信西斋,一些学生与校工加入了救护伤病将士的行列。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交大学生再次掀起了火热的救亡运动。
高举“工业救国”大旗的交通大学,信奉“科学兴国”为圭臬的交大学生,在心底里流淌着爱国的热血,怀着一颗救人民于水火的赤诚之心。在积贫积弱的社会里,他们孜孜不倦,潜心向学,寻求真知。在外强入侵、政府无能的年月,他们义无反顾,直接投身革命斗争与救亡运动当中。
作者:李弋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