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将上演朱践耳经典作品

04.02.2016  08:57

  今年2月6日小年夜,上海交响乐团将带来首场中国人自己的“新春音乐会”。此次新春音乐会上将压轴演出上交驻团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黔岭素描》的第三乐章《月夜情歌》和第四乐章《节日》,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管弦乐作品中以传统的、现代的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乐曲还原少数民族生活

  “1981年,我应邀去贵阳观摩‘苗岭音乐节,,而后前往黔东南的山区生活了一个月,亲历了他们的生活风情,我惊喜地发现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充满了十二音,使我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震撼,好似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不已”,朱践耳说,《黔岭素描》 是他用音乐的刻刀刻画成的一组“单色木刻”,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加工,对多调性的运用等,在当时既标新立异,又返璞归真。

  朱践耳介绍,《月夜情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侗族的“琵琶歌”。侗族小琵琶四根弦的定音很别致,两根低音弦始终只用空弦,弹奏时有一种奇特的音响效果。人声唱出来的旋律与小琵琶弹奏的特殊音律有着相同的音律,而且无法用常规音阶记谱,听来十分奇特,令人摸不着音准,却又委婉动人。朱践耳回忆说,“情歌”主题的神来之笔是他在傍晚时分依傍窗口,贵州山寨篝火晚会飘来的歌声,“当时我凭栏而望,远处篝火晚会飘来的歌声好似一曲情歌,我就想到创作这个曲子”。而《节日》,则引用了苗族“飞歌”的音调。当年,朱践耳到雷山县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时正逢阴历八月十五,是苗族的“吃新节”。有的人跳“芦笙舞”,有的人跳

  “铜鼓舞”,一边的长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飞歌”。关于“铜鼓舞”,也有些小故事:因为历史原因,苗族各村各户的世代相传的铜鼓逐渐流失,有一位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员偷偷把自家的铜鼓埋在了地下才得以保存。

  《黔岭素描》 于1982年5月“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朱践耳在后台被一位白族听众拉住,“我们少数民族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今年上交的新春音乐会上,《黔岭素描》 将再次上演。与苗族少男少女共同围着篝火跳舞,用借来的破旧录音机收集各式各样的声音,为了寻找遗失的铜鼓翻山越岭……一幕幕,无不蕴藏着一位老人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朱践耳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整部作品四个乐章被完整演绎。

   新春音乐会全球化

  近年来,举办中国风的新春音乐会业已成为全球风潮。今年,美国纽约更是将为中国农历新年设公立学校放假日,也就是说,2016年2月8日,美国各级公立学校将放假1天,共庆农历新年。

  据了解,早在2011年,纽约爱乐乐团就携手来自中美两地的艺术家,在林肯中心举办了首届新春音乐会。中国民乐与西方交响乐的不同诠释和碰撞,吸引了很多外国观众,也在无形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得更远。而继纽约爱乐后,多伦多交响乐团也已连续两年举办新春音乐会。通过新春音乐会,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喜爱上中国音乐,欣赏中国文化。已连续5年登台执棒纽约新春音乐会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纽约爱乐中国春节音乐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促进了中美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