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出台互联网金融"新十条" 欲吸引全球"金融极客"
东方网12月7日消息:蒙自路上的宏慧盟智园是国内首个由政府挂牌命名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成立一年多来,园区在册互联网金融企业近50家,其中9家已入园实际办公,更多企业得到相关部门专业帮助,已成功完成首轮融资,平均每家获得3000万元至5000万元风险投资。
盟智园是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内的一个地标。金融机构集聚的黄浦区,致力于充分激活外滩金融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继去年在全国首发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1.0版本的基础上,昨天又推出2.0版本——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十条”意见,力求从行业、载体、服务、环境等多维度构筑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生态闭环”。
黄浦区委书记周伟说,此次“新十条”不再以传统的财政补贴为政策卖点,而是借鉴互联网思维聚焦优秀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在意的创新支持、对接监管、合规经营、产业生态等内容,将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打造成全球“金融极客”会聚之地。
秉持负面清单,集聚创新主体
去年,众安在线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在外滩安营扎寨;黄浦区与阿里巴巴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首家经国务院批准冠以“中国”字样的民营大型投资公司——中民投选址外滩……
重量级功能性机构和活跃的、有潜力的新金融纷至沓来。一年来,黄浦区累计引进金融、类金融机构143家,目前全区各类金融机构近700家,新金融和传统金融比例约为六四开,几乎每周都有机构在试验区落地。
有了点上的集聚,整个行业快速发育。区域内传统金融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主动打破边界思维,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
此次“新十条”明确:
进一步加大支持企业合规设立的力度,秉持负面清单原则和底线思维,对于具有首创特征而现有法律法规尚无明确限制规定的新设机构,可依程序酌情给予一定的观察期;
对于持证互联网金融企业且相关许可业务落户试验区的,给予一定的开办资助;
进一步鼓励持牌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转型,对于在黄浦区首创或首先用于试验区内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产品给予奖励。
运用底线思维,激活创新基因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设运行的全国网络金融征信系统上线一年来,已接入283家P2P机构,签约机构中已开始提供数据的机构有近150家,为解决困扰P2P行业“征信难”问题提供了有效风险管控工具。
商融(上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是黄浦区首批商业保理试点单位。今年6月,公司上线分期购、先试后买两大业务品种,截至11月30日,累计完成交易额分别为19.4亿元和1.61亿元,成功帮助网络小店主尽快回笼资金。
黄浦区区长彭崧介绍说,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金融发展方式,正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在行业准入、监管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试验区坚持以负面清单模式为参照,严控入口关,严把合规线,对每家落户注册企业都从投资人背景、资金来源、管理团队构成、经营范围、风控机制、技术研发实力等多方位予以考察,禁止企业触碰“红线”“底线”,并以此为前提,给予最大的创新成长空间,探索出了初步的风险防范体系。
在金融支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框架内,通过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企业提取风险准备金等形式,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风险补偿机制;
设立外滩互联网金融创新引导资金,优先安排支持商业模式独特、风控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对于企业以股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获得的融资给予一定贷款贴息;
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申请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新金融业务资格;
优先支持互联网金融机构对接南京路、淮海路等商业街区结构调整,创新研发符合调整定位、符合年轻族群消费习惯的新型金融产品。
加强风险管控,营造“懂行”生态
充分运用区内顶尖PE、VC、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密集的优势,黄浦区帮助试验区内近一半企业完成了天使或A轮融资,部分企业已进入B轮或C轮融资阶段,这种“专业助推机制”帮助企业提升了资本实力,降低了运营风险。
同时,依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充沛的研究资源和顶尖研究实力,深入开展新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步建立国内领先的学术研究体系。借此,行政审批效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此次“新十条”提出,营造“更专业、更懂行”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比如:
加快建立信用共享和数据共联平台,探索引入大数据、会计、法律等协同管理机构,健全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制度;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金融消费者理性参与交易,引导企业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提倡企业共同出资参与设立“金融消费者专项保护基金”,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仲裁机构,确保金融消费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