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在“互联网+”大赛上海赛区中首获金奖

03.09.2021  17:02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的比赛中,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两支队伍分别在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金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

破“纪录”!在512个市级参赛团队中斩获两“”,尚属我校历史首次

据悉,本届大赛的上海赛区(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采用校级初赛、市级复赛、市级决赛三级赛制。经校级初赛遴选,全市高校共推荐512个项目进入市级复赛,最终评选出65个市赛金奖,其中主赛道50个、“红旅”15个。我校此次获得金奖的两支队伍在众多理工类的科技作品中凭借文化创意脱颖而出,刷新了我校学生参加该项赛事成绩的最好成绩,彰显了我校创新育人的实效。

本次“互联网+”校级层面的比赛也同样十分“火爆”。共计收到了来自校内19个院系和职能部门指导的903份参赛材料,参赛项目数比往届增加了147%,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创历史新高。

够“硬核”!金奖项目聚焦互联网与文化传播,体现上外学子创意匠心

在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李蕊老师的指导下,由法学院及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同学组成的“艺术家互娱”团队获得了本次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的金奖。该团队针对当前网络娱乐直播的运营痛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多语种+”直播运营模式;针对监管趋势,构建“法律+管理”的直播风控体系,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项目充分彰显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多语种平台优势,凸显了“多语种+”人才战略的育人成果。

由西方语系张礼骏老师及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李蕊老师共同指导的“云上非遗”团队聚焦非遗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其项目成员是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英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西方语系等多个院系。这支多语种跨专业跨院系的团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壁垒让外国友人无法更近一步了解中国非遗背后的工艺技法及文化内涵。来到上外学习之后,在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学院的努力促成下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两年来采访了36位非遗传承人,走访了40家非遗传承机构,走访距离总计超600公里,编撰了总计超10万字的非遗百科、口述史等材料。目前,该项目已与14家文化机构与15个多语种对外传播平台达成合作。她们的努力正在让中国非遗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有“底气”!近年来我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屡屡斩获市级大奖

本次“互联网+”市赛的成绩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赛事的意愿和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学生创新思维、项目能力、竞赛能力迅速提升。在去年结束的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12支参赛队伍进入市级比赛;在今年举行的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参赛队伍获特等奖1项(新闻传播学院),二等奖2项(国际教育学院),三等奖5项(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英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更有一支晋级主赛道全国总决赛,一支来自英语学院的团队获得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二等奖。

屡次获奖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各方协作努力和深层次推动。政策支持方面,在校领导亲自关心指导下,在学校党委、学工党委/学生处的带领下,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由校团委牵头,在校创设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学院,构建了基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的实践育人大课堂,推进创新育人体系改革,重在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和项目实际落地。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学院加强顶层设计,联动各学院,发挥各院系学科优势,积极鼓励学生申报项目,聚焦优势项目,普及全员创新理念,打造全员参与新局面,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学术氛围,孵化了一大批兼具家国情怀、创新思维与项目前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将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服务意识充分结合,为参与各类赛事打好坚实基础,保持进步,不断超越,探索人文社科学科见长的高校在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新路径与新方式路径。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钱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