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组赛场观察
创响中国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别报道
互联网“+”出了哪些创业短板
——来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组赛场的观察
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或是在旅行途中,你随时可打开智能终端,登录移动医疗云服务平台,私人医生就等在移动互联网云端的另一头,通过你身体的各种监测数据帮你远程视频问诊。这在过去看似臆想的创意,如今在东南大学“盟联科技”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发的移动云世界里,正逐步变为现实。
“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将线下的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等各种医疗资源整合起来,与医院签约,使医生能为个人提供面对面的视频问诊,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私人医生服务。未来像感冒这样的小病,用户不必再去医院,就能在家或旅途中完成问诊和治疗……”然而,在今天举行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组新业态类项目角逐中,这项原本抓人眼球的创意,不仅在答辩环节屡遭评委们的追问,而且最终出人意外地仅获得77.4分,这也是该项目竞逐中评委们打出的第一个低分。
创意无限却输给贪大求全的大平台陷阱
这么有创意的创业实践项目为何没有获得评委们的喝彩?点评中,评委们的一连串追问,似乎给出了答案:“你们这个医疗云平台的签约医生来源哪里?如果是线下的三甲医院或社区医院医生的话,医院为什么会支持你们?毕竟你们这个平台的出现与医院是竞争关系,是在抢夺他们的市场。这些医生是从属于各大医院的,你们靠什么有效管理他们……你们的项目可以说创意无限,但建议你们仔细调研市场后再适当修改创业方向,或许这个项目将来会走得更远。”
学生创业项目所选择的创业方向与相对应行业的实际情况“错位”,不只是存在于新业态类项目比赛中。事实上,这是实践组各分赛场的一个共性特点。
“目前,你们主要的市场竞争对手有哪些,能否列举3个?”来自评委郭羽的提问,让书画艺术品电子商务创业团队稍感意外,略有所思,团队代表说出了几个机构的名字,但在郭羽看来,这几个机构和该团队的业务定位完全不一样。
在展示环节,很多团队一开始都会介绍市场调研情况。评委们在答辩时,问得最多的也大多集中于此。诸如“在众多创业孵化平台中,你们的优势在哪里?”“人人网等类似企业发展式微,你们为什么还选择校园平台这个领域?”
考察创业团队对相关行业的熟悉程度及自身竞争优势等问题被评委们频频发问。而创业团队的应答则不尽相同:有的坦然应对;有的在评委们的一再追问下,侃侃对答;也有的团队答非所问,草草收场。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看大学生创业项目,专业性是一个重要的评价维度。”郭羽说,作为投资人,平时我们虽然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但有些学生创业团队存在一个“通病”——创业伊始就试图要搭建一个大而全、面向全产业链的大平台。其实,在今天各个业态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创业项目是否有前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关注学生对行业、市场的了解程度,“我建议创业的学生一定要细分市场,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开始做起,否则辛苦设计的创业项目就像沙滩上的塔,根基始终不牢靠”。
“农作物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商业模式中长出来的”
“你们中有人种过地吗?”传统行业实践组的评委、和君集团合伙人桑郁的这个问题,让台上的“物联芯温室智能种植云管家”团队有些不知所措。就在10分钟前,身着绿色T恤的团队负责人王良帆,在激光笔和电子白板的协助下,描绘了一幅未来农业的图景:
坐在办公室里,打开手机客户端,远在百公里之外的多个温室大棚内的环境便了如指掌,温度、湿度、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还可以实时控制温室大棚里的农业设备,及时进行调节。所有的一切,只需要一名管理人员就能轻松搞定。
这样的智能系统能否代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一些评委对此仍持保留态度。
“难道仅仅靠模型和数据就能种好地吗?”曾经种过草莓的桑郁认为,“互联网+农业”的创业基础在于对农业行业的深入了解,缺少行业深耕的互联网产品如同纸上谈兵。
大赛评委、唯你网首席执行官李征光用了一个更加形象的说法:“农作物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商业模式中长出来的。”
在实践组的传统行业类项目比赛中,很多创业项目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某天使投资人、大赛评委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生创业者对于相关行业调研不足,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短板”,而这个“短板”目前还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就能解决的。今后,高校最好的办法还是提供平台,让这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通过真实的创业去逐步摸索和积累这方面经验。
在获得A轮6000万美元的投资后,运策网首席执行官王有朝终于松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的这条路,今天他终于看到了生机。整车货运O2O平台最初是他在南京大学物流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时的一个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立刻创业,而是在传统物流行业中摸爬滚打,在积累了人脉和资源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个行业的“痛点”。
李征光说:“新业态的创业中,很多靠着商业模式来‘赚快钱’,但是‘互联网+’却很难撬动传统行业。”在模式创新的滥觞中,很多人都在强调营销环节。但在他看来,“互联网+传统行业”的走向,应该将更多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生产环节,深度地改造生产制造环节。
“我觉得没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其实就是耍耍而已!”结束项目展示,面对记者采访时,武汉大学“星云引擎”创业团队的一位成员这样回应记者。在路演环节,多位评委肯定了他们的项目,并抛出寻求合作的“橄榄枝”。
这是一个提供云端操作系统的创业公司,它采用跨平台和云计算技术的结合,使软件运行在服务端,使服务端拥有任意模拟和切换操作系统的能力。“三网融合的瓶颈是终端设备自身难以融合,这个平台在三网融合方案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此次评委、得厚资本总经理张伟民评价这个项目的创新性在于技术突破。
在“100进30比赛”实践4组的比赛现场,多项技术支撑平台项目收获了掌声,获得全组最高分——88.8分。而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的传统产业项目则多数名落孙山。
“我看重的是一个项目是否有技术壁垒,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有独创性,被快速模仿的可能性很小,并对现在的产业结构起到升级作用。”评委、洪泰基金执行总裁冯玺清表示。正是因为“星云引擎”在算法上的优势和虚拟机技术的领先性,所以让他对这个项目打了高分。
“创新得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只有概念,没有核心技术,创新是没有根基的。”在“星云引擎”项目创始人余国田眼里,他们在这个领域具有“唯一竞争力”,因为团队自身专利技术的积累,并以开放性的合作方式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撑,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可与之匹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搭建别人的商业模式实现商业模式的变现,目前国内很少有互联网企业可以做到”。
在这些担任评委的投资人眼里,技术支撑平台项目则倍受青睐,这或许与当前的资本环境不无关系。“以前资本虚热,投资人追着各种项目跑,经常可以见到炒‘概念’的微创新,像卖凉皮、米粉等创业项目,它们凭借互联网营销的概念,就可以拿到很多投资,但资本冷却后,投资机构更谨慎了,他们将关注有科技含量、存在技术壁垒的‘老老实实’的创新项目。”冯玺清表示,资本收紧,再加上纯商业模式的创新越来越难,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资本则更加青睐那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技术创新项目。
“并非模式创新的市场我们就不投资了,而是有更多的市场空白等待我们去开发,他们还没有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互联网创业的方向。”张伟民也看好技术创新的广阔空间。(记者 柯进 万玉凤 刘博智 刘盾 陈少远 10月19日发自长春)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