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互联网“原住民”的思政怎么做?华理这么说……

16.01.2018  11:00

    新形势下怎样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五年来,学校主动适应“95后”这批互联网“原住民”的信息获取习惯,“一体化”改革思政课程、“朋辈式”开展思政教育、“浸润型”提升思政温度,不断创新方法, 着力提升学生思政工作的温度和效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体化”改革形势与政策课

    自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华理依托其作为全国形势与政策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的优势,率先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改革。

    改革的总体精神就是5个“不仅仅”:不仅仅是1个教师的课堂,要成立教研组,突出集体备课,形成合力;不仅仅是45分钟的课堂,要有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不仅仅是1个学生的课堂,要实现交流分享和课堂互动;不仅仅是2个学分的课堂,要通过复课、评价、分析,达到预期效果;不仅仅是1门课的问题,要建立课程大数据分析,确保形势与政策课与其它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为了适应“95后”的信息获取习惯,学校开发了“爱思政”网上授课平台,通过微信实现课程即时互动。整个过程包括:建立班群、课前预习、教师分析、扫码签到、互动答题、课后考核、数据采集、教师复课等,同时还有爱国学堂课程,并逐步形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聘教授资源库。学校成立不同专题的教研组,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搭配,共同制订教学大纲,提供预习资料,设计统一教案,制作统一课件,校领导、各院系书记和院长均纳入到相应教研组,建设微课堂,形成一批形势与政策示范课;开设在线开放课程,邀请知名教授主讲,全面体现课程改革精神,高标准制作,接受全国大学生监督,力求打造全国《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标准。

    而在教学模式上,则大胆尝试闭环式教学,形成了“课程组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价、课程改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其特点就是突出课前预习,突出课堂互动,突出课后作业和复课。


朋辈式”传递教育影响

    在信息海量膨胀的时代,大学生们受朋辈和社群的影响很大。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充分挖掘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的育人内涵,通过设计鲜明的主题,让同学参与演绎主题,以同学影响同学、同学感动同学的方式,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如结合“5.12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学校引导31名来自地震灾区的“延考生”,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延考生》,在全社会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结合五四精神与征兵工作,12名学生排演话剧《海岛来信》,展示新时期女兵的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报国热情;结合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组织300余名来自长征途经地的学生,按照长征路线上的事件发生地和重要历史事件,组建长征精神宣讲团,指导他们查阅文献资料、回乡寻访,面向校园内外,线上线下宣讲个人对长征精神的感悟;结合建军90周年,以退伍学生所经历的故事,自编自导自演了《金珠玛米》军旅题材话剧。在十九大召开之际,学校6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自发倡导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学生社团,学校给以大力支持,他们在学生中间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朋辈教育的最大的优势是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它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我校副校长胡宝国说。


浸润式”提升思政温度

    互联网的“原住民”,哪能离得开直播?抓住这一特点,学校从2017年9月新生报到时首次尝试直播,自此“花梨直播”正式“开张”。

    “花梨直播”以辅导员工作室模式进行运作,工作团队均来自一线辅导员,直播内容围绕学校重大活动,如新生军训、迎新晚会、名师讲坛、职业规划、入党答辩、主题班会等,并与思政教育固定项目相结合,持续开展有温度的思政工作,搭建学生、家庭、学校三者沟通平台,第一时间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实时与辅导员交流互动,“花梨直播”迅速赢得了家长的喜爱。目前,“花梨直播”已进行了8期,其中,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直播当晚互动人数高达7.6万人次,累计观看人数15万人次。

    在抓住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络互动直播的同时,学校也在通过增加线下活动的体验感,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杯香茶,一张圆桌,每次由学校教师开设2场不同主题的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创业、养生、金融理财、留学深造、心理健康、法律、考古、鉴赏等各个方面,二十多位学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参加,与不同的“导师”面对面分享。这种对话式分享、休闲式体验、浸润式引导的活动,就是华理开展了两年多的“谈式”教育新模式——“通海茶叙”。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大规模的思政育人活动,“通海茶叙”由“漫灌”转化为“滴灌”,由“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让师生在交谈中碰撞思想火花,引导青年思想,提升青年能力。在指导主体上,“通海茶叙”也一改以往德育工作者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邀请专业教师、校院领导、管理人员、思政工作者、优秀校友等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岗位的“导师”直接参与其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进行影响,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提升全体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富有影响力的魅力德育。

    办学兴校、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校坚持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注重价值引领、能力达成和知识传授与探究的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强化青年学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