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联网+”助推物流新业态蓬勃发展

07.09.2015  00:50

  
  为反映“互联网+”形势下的上海物流新兴业态及特点,了解物流企业在与“互联网+”概念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发展要求,近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上海22家相关物流企业开展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范围覆盖物流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不同行业的企业,其中基于“互联网+”技术新建立的物流企业(以下简称“新兴物流企业”)为8家,在原有传统物流业务中引入“互联网+”概念的物流企业(以下简称“传统物流企业”)为14家。从企业类型看,19家为第三方物流企业,3家为商贸流通物流企业。
  一、蓄势待发,对行业前景预期乐观
  1. 六成企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总体而言,调研企业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前期上升阶段,13家为创业或发展阶段,9家为成熟阶段。其中,新兴物流企业的发展潜力值得关注,2家企业为创业阶段,5家为发展阶段,1家为成熟阶段,而传统物流企业中有8家已处于成熟阶段。
  从综合经营状况看,多数调研企业对自身发展持较为乐观态度。认为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为8家,一般的为13家,不佳的仅1家。
  2.八成企业预期“互联网+”相关业务发展向好调研企业中,17家认为自身“互联网+”相关业务发展趋势较好,尤其是新兴物流企业一致认为相关业务发展较好。调研中,一半企业今年1-6月研发经费投入比上期增加,另一半持平。8家新兴物流企业中,有6家技术投入增加,另2家持平。市场预期向好,行业呈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势,受访企业均打算未来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相关业务。
  二、亮点纷呈,产业资源在融合中发展
  1.多技术应用,开启物流新变革
  调研企业紧跟行业发展形势,利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开拓新领域或进行业务创新,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19家企业在经营中应用互联网,10家应用物联网,9家应用移动互联,9家应用大数据,5家应用云计算。在上述5项技术中,应用3项及以上的企业为8家。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16家企业致力于提高物流管理能力,12家提高物流运输效率,9家提供新型物流服务,6家降低物流运输成本,4家降低人力成本。
  图1 调研企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情况


  2.产业链优化,构建服务新模式
  调研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和思维去改造和优化物流全产业链,促进物流运营模式全方位的创新发展,从而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调研中,17家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并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16家通过互联网提供客户服务;13家提供多维度供应链综合服务;12家通过互联网发布即时物流信息;8家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7家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6家对市场前景进行预测。“互联网+”在思维、理念、模式上都对物流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推动服务模式创新。
  图2  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创新


  3.多平台衔接,布局智慧化物流
  借助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物流变得更加智慧化、智能化,许多企业形成了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调研中,17家企业使用信息化方式管理客户关系;14家对物流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实现供需高效匹配并提升运输效率;10家完成供应链整合并实现无缝衔接;10家构建物流信息系统并实现物流作业系统化和一体化;7家提高装卸、搬运、包装、仓储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6家完善物流网络配置,优化仓库、配送中心和零售网点布局等。一家企业表示,其第三方物流平台一般能帮助客户降低20%-30%的成本。通过物流资源整合和智能优化配置,大大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使费用高、效率低的传统局面迅速转变。
  图3 调研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情况


  4.核心与协同并重,传统与新型融合
  调研中发现,物流与“互联网+”的结合多点开花,许多调研企业各有侧重领域,具有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多元化的协同发展态势;有的企业侧重于开发为中小物流企业服务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改善供应链流程,并解决货源、运力、资金和保障各方面的问题;有的企业致力于整合仓储剩余资源,盘活库存,构建动态的货物质押融资平台;有的企业全力打造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包括工商、税务、会计、人事管理在内,同时覆盖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化信息系统,并据此获得了多项专利。
  传统物流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前景也令人瞩目,如某机电设备连锁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工业品交易、物流集成、云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和商业社交对接的产业平台,其“制造业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已被上海市发改委正式立项,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工业品产业链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物流新形态。
  三、瓶颈亟待破解
  调研同时发现,不少传统物流企业看好“互联网+”,希望加入新业态行列,但要改变现有经营模式、完成传统物流向新业态转型的难度很大。大部分传统物流企业对互联网应用能力有限,基本采用联合开发和引进模式,仅1家传统企业进行自主开发。而新兴物流企业中有半数企业具有自主开发的技术。在物流运营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发展各方面,传统物流企业也明显弱于新兴物流企业。
  对于如何完善发展环境,推动“互联网+”物流的持续健康发展,受访企业反映三个方面的瓶颈亟待破解。
  1.物流立法尚缺,统一行业标准待完善
  调研中,纵观全球,物流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均具备成熟的物流法律制度。日本在1997年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物流环节的每个细节都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较弱,缺乏专门的物流法,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同时,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许多部门或组织在各自制定物流标准,反而造成多种标准互相冲突、使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阻碍了“互联网+”的融合进程。调研中,11家企业认为缺乏统一物流标准是制度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居各类问题之首。据一家调研企业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降低七成左右,将各信息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降低五成左右,从而避免大量的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2.融资渠道较窄,研发资金短板待补
  调研发现,目前物流企业目前主要融资渠道看,19家企业需使用自有资金,仅4家使用银行贷款,1家使用专项资金,1家获得风投支持。调研中有企业反映,“互联网+”物流发展对技术研发资金需求较大,但较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企业的自有资金仅能基本满足日常经营需求,但要促进“互联网+”相关业务发展壮大,必然会对资金形成越来越大的需求,届时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对企业发展构成严重阻碍。
  3.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储备机制待建
  在调研的22家企业中有16家反映,企业发展“互联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专业人才;新兴物流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求更高,有6家反映用工需求迫切。如何招聘到匹配企业需求的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经常为之“头疼”的问题。有企业表示,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人才供应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不畅,将会对“互联网+”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挑战,因此相关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亟待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