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木版水印之美 悟传统文化之魂 “镂象于木 印之素纸”朵云轩木版水印体验课举行
12月19日下午,由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任重书院承办的“镂象于木,印之素纸”朵云轩木版水印体验课在任重书院7号楼学而时习斋举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本年度复旦大学任重书院“翰墨工坊”系列体验课之一,本次活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也带领复旦学子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中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古今中外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今,电子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不少人对传统印刷技艺十分陌生。讲座伊始,来自于中华老字号书画艺术机构朵云轩的勾描大师孔妮延回顾了木版水印以及朵云轩悠久的发展历史。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木版水印技艺,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到了明末,胡正言的十竹斋创造出“饾版”、“拱花”等复杂工艺,木版水印更臻丰富精妙。朵云轩是目前国内唯二的木版水印传承机构之一,有着百年的历史,其技艺奉行“新裁别出 精益加精”的宗旨。时至今日,朵云轩木版水印的工具和技法都与明代如出一辙,基本工具皆由技师亲自制作,并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一版一色,运刀如笔
孔妮延为复旦学子介绍了朵云轩木版水印的三道基本工序,包括勾描、雕版和水印。这三道基本工序,都对技术有极高的要求,通常由不同的人承担。勾描师需要按照一版一色的原理,把原作各色图案分别描摹在不同的勾描稿上,其难点在于重现原作的笔法要做到形准、神像,在国画基础和线条功夫以外,勾描师还必须对书法、篆刻有深刻的理解。雕版师则需将勾描稿反贴于梨木板上,运用各种刀法精雕细镂,刻制成各种型态的“饾版”或“拱花版”,做到“运刀如笔”,既要让细如发丝的长线条凸现,还得避免线条呆板和僵硬。水印师用棕刷、毛笔把水墨、颜料掸刷在已刻好的版子上,再按次序把分版套印在宣纸或画绢上,每一次套版时手工固定的位置都要非常精准,每一次拉开纸张时的力度和方向要做到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翻页,铺纸,印压,再翻页,铺纸,印压,用毛笔轻轻补色,然后再翻页……这就是木版水印的印制过程,严谨而专注的同时,免不了有些枯燥。正如大多数非遗技艺所面临的困境一样,木版水印总体上处在“人走技失”的状态中,年轻人比较少。下一步,朵云轩将重点加强高校合作,开展特色专业教育,从非遗人才的培养阶段着手,扩充人才库,让更多年轻的艺术人才对木版水印产生兴趣。
文人诗笺,工匠精神
在孔妮延的讲解下,复旦学子对朵云轩木版水印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亲手体验木版水印之韵则是此次活动中又一精妙设计。在朵云轩水印师的指导下,来自五大书院的40多位同学每人印制了一张文人诗笺,亲身体验了木版水印,对传统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
克卿书院大一新生刘琳表示:“我特别喜欢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制作,今天能亲自体验到木版水印非常开心。我从讲座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真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仰,也是这个社会应该去信仰的方向。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有时候很浮躁了,具备工匠精神就能避免这种浮躁。”
希德书院大二学生孙成举认为:“之前对木版水印不太了解,但因为对山水画很感兴趣,也有一些美术基础,所以就很想来了解看看。听了讲座以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重新理解了那种严谨而专注的工匠精神。”
任重书院大四学生徐一帆说道:“我一直对中国的各类文物很感兴趣,也很担心文物在时间流逝下不断磨损。通过讲座,我了解了木版水印这一技术,感到非常震撼和兴奋,通过这种高超精湛的手工艺技术保存和复制中国古代的传世名画,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得到了复兴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长久的历史考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创新方式,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复旦大学五大书院长期强调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融入书院教育和学生日常生活,以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第二课堂“体验课”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