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争“恋”农产品

28.05.2015  12:46

又到市郊瓜果上市季。农产品带着二维码上市已不稀奇,但在市郊田头,“一箱农产品要贴两三种二维码”的新现象,却着实让人奇怪。原来,不同二维码代表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力推的追溯体系。作为互联网领域的新事物,小小二维码竟也不能突破原有疆界和壁垒?

农产品中大量使用二维码,体现了对质量监督和溯源的要求,是一种发展趋势。对农业生产者来说,携带二维码上市,有利于防止假冒伪劣,可提升品牌认可度,进而卖得好价钱。理论上来说,消费者扫一扫二维码,就可获取农产品从田头到市场终端的“身份”信息,买得放心,也吃得安心。而对各监管部门来说,二维码的出现,也让他们找到了质量监管的抓手。农产品“”上二维码,可谓一举多得。

一个水果产品的三种二维码,分别从属农业、林业、商业等不同行业部门,它们各有各的优势。有的信息更全面一些,有的在防伪设计上更巧妙一点。但对于种植户和消费者来说,二维码只是信息入口,有一种足矣,多了反倒让人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该“”哪一个。既然目标和功能一样,各部门为何不能首先对背后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共同做好一个让消费者信得过的二维码追溯体系?

这些二维码背后信息的可信度有多高,也值得探讨。对于农产品二维码,不少尝试过扫码的消费者抱怨,二维码背后的信息很有限,有的甚至比包装上的信息还要少。也有消费者提出质疑,产品来自哪一块田地、生产过程中打了几次药等信息,还不都是生产者随便填一填,谁知道是真是假。

二维码不该成为“鸡肋”。笔者以为,要充分发挥二维码的价值,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背后的体系建设。首先,信息体系要连通。国内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已开展多年,不同行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环节,都在抓紧构建追溯体系。它们的信息和通道越来越丰富,但却还没有“连通”起来的趋势。而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很简单: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进入无障碍的信息通道,可以“一网打尽”所购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其次,监管体系要完善。要确保每一条信息的输入,都是在严格监管下的信息积累和及时更新,那么就可以重新激起消费者对二维码的信任。

对于二维码,农民和消费者还有更多期待。他们希望,今后扫一扫二维码,消费者可直接找到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者,将扫二维码与商品支付方面直接捆绑,实现“刷码购物”。这样一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都会大幅攀升,二维码在“互联网+农业”领域的价值也能进一步被挖掘。■黄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