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乳业回顾与2015年展望(下)

28.04.2015  11:32

◆加工环节与养殖环节的矛盾

长期以来,由于养殖与加工环节没有形成稳固合作共赢关系,加上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及散养为主,市场议价能力弱,所以双方此消彼长的利益博弈矛盾一直存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内散养基本已经退出市场,小规模养殖近些年随着比较收益下滑也陆续退出市场,而大规模养殖增长速度慢于散户和小规模退出速度,造成2013年“奶荒”。2014年,进口奶粉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原奶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大多乳品企业尽可能选择使用进口奶粉作为原料。同期部分工业奶粉企业减产或停产,在个别地区乳品企业也减少收奶量,从而激化了上下游矛盾。但实际上,2014年在国内外原奶价格差距较大以及经营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国内乳品企业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拒奶情况。目前,国内乳品企业奶粉库存压力大,预计到2015年下半年才能够完全清理结束。

国内奶牛养殖最大问题就是奶价不具国际竞争力,主因:一是成本高,目前,无论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由于苜蓿等高蛋白饲料缺乏、牧场养殖管理不足、中小规模养殖品种改良不够、防疫费用高涨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其系统性成本高。二是对于占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仍然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因为潜在成本大,比较收益低,养殖积极性不高。

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非常好的农业发展基础,长期来看,在奶牛养殖及原奶价格上具备国际竞争实力。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原奶价格低于国际平均价格就是明证。但近5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资源日益紧缺,养殖成本快速上涨,造成今天价格高于国际。根本上,这是由于整个奶业发展时间短,从过去小农奶业向现代化奶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牧草、防疫、配种等系统性的产业发展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造成成本高涨,而这些年在规模化方向上又走过不少弯路,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的产生。

实际上,中国奶牛养殖的方向很明确,坚持种养结合,推动专业分工,发展适度规模化和适度精细化。这种发展模式才是最经济的、可持续的,才能够让我们在未来与国际原奶价格相比具备较强优势。可见,中小规模养殖仍将是未来中国奶牛养殖的主体,是奶业发展的脊梁。

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对中小规模养殖户进行专业化改造?发展家庭牧场或者形成合作社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推动土地流转,如何增强其融资能力,如何为其构建配套灌溉、防疫等基础服务设施等。做好以上这些,一方面提升了奶农的积极性;一方面推动了上游系统产业全面建立;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与下游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减少博弈。只有当符合中国现代化养殖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养殖成本。

因此,目前对于养殖企业及养殖户来说,应尽快通过加强管理、改良品种、发展高蛋白牧草等方,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而国内加工企业应尽可能保持稳定收奶。政府与协会应积极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补贴力度。

◆乳业海外投资增加与国内投资减少的矛盾

从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乳品加工企业的资本、在海外的投资在不断增多,但奶牛养殖社会融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投资力度下降,更多资本投向农业为主的基础领域,奶牛养殖及相关加工领域投资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趋势,恒大、阿里、华润等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养牛等乳业领域,也看到源天然、圣牧等通过上市融资。当然外资也在加大对华乳业投资,比如恒天然、通用磨坊、朝日等。可见,国内奶牛养殖产业并未因为产业资本走出去而投资热度骤减。

乳品企业海外投资带来的根本问题在于,海外奶源的使用将会减少对国内奶源依赖,短期会影响国内奶牛养殖健康发展。但从本质上看,中国乳业发展,核心在于加工企业,基础在于养殖环节,这是中国产业特定环境和发展历史决定的。因此,乳业强大,以奶源基础,但发展更仰仗加工企业。只有加工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实力后,才能够从根本上保护本国养殖产业。如果企业不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未来面对海外低价优质产品竞争将处于不利地位,加工企业衰弱必将影响上游奶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国内奶牛养殖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需要时间,而国内企业转变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也需要时间。在这个阶段,如何处理进口乳品、海外投资与国内奶牛养殖之间的矛盾?

在这里,笔者要提出一个“乳资源分工”的概念。随着中国市场全面融入国际乳业市场,国内乳资源与国际乳资源在中国市场上必然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内奶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本不具优势。因此,通过产品结构分工,引导国内外乳资源进行分工,一方面可以保障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产业。加入WTO以后,随着与越来越多国家建立自贸,世界范围内的乳资源在中国市场上会实现自由配置,低价产品会涌入进来。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国内奶源最根本的办法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与肉、粮食等其它农副产品相比,乳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在于乳蛋白具有很强的活性,从营养角度看,低热度加工、近距离、短时间饮用最合适。换句话说,保护本国奶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低温产品,同时将低温奶价格与常温奶价格拉开,常温产品尽可能做到满足基本需求,而低温产品更加营养,低温价格高于常温,有利于掩盖本国原奶高价劣势。重点来说,政策层面需要对国内乳品结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展望

◆国内原奶价格与国际连动性不断增强

随着国内与国际乳品市场开始接轨,未来国内原奶与国际价格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意味着目前国内原奶价格仍有进一步下降可能,但大幅下降的可能不大。从国际上来看,新西兰、欧洲原奶价格都跌至近几年最低,继续下跌可能性不大,欧洲生产配额虽然放开,但短期对国际乳品供应增加难以产生明显效果。总体来说,2015年国内、国际原奶价格都会出现温和变化。另外,随着国内企业加快海外布局,增强对国内外资源调配的能力,未来国内出现乳品供求严重失衡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国内原奶价格与国际原奶价格走势将开始趋于一致。

◆奶粉价格长期进入下行通道

全行业罕见长时间、大面积促销也释放一个信号,就是行业竞争已经提前进入红海领域,无论外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都陷入焦灼状态。从婴幼儿奶粉产业发展的大周期来看,在竞争的白热化和产能严重过剩双重压力下,价格拐点已现,将结束长达近20年的上涨态势,总体将进入下行通道。由于政策影响,过去定价体系和固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加上近几年奶粉产能快速增长,贝因美、飞鹤、雅培、圣元、伊利、雅士利、三元、辉山以及陕西、黑龙江等地的中型企业产能都在扩张,而保留下来的中小进口和定牌生产、贴牌生产(OEM)也都加大进口,产能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人口消费增长速度。目前,消费者仍迷信价格高的奶粉就是好奶粉,这种心态成为奶粉价格下行最后一道屏障,但自贸区广泛建立和跨国电商的发展,将最终推动婴幼儿奶粉价格全面下行。

价格长期下行,在未来将压缩渠道利润,倒逼渠道升级。未来专业化程度高的产品,其销售渠道必然是专业的。过去中国婴幼儿奶粉经历了传统小渠道到现代化大渠道的发展,在2008年之后,又经历了由大渠道向地区空间进一步细分渠道的发展,而作为细分化渠道的母婴店,本身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专业化渠道。未来,婴幼儿奶粉渠道必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是服务化和标准化相结合的。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商平台,在未来仅仅是现代渠道的一个通路而已,笔者曾经说过线上渠道线下化,线下渠道线上化,不论什么渠道,服务化意识必须提高。目前,在国内红红火火的电商未来也必然会遭遇海外海淘冲击,因此,渠道竞争核心在于服务,奶粉行业提升附加值的前景也在于服务。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将在未来开创奶粉营销新模式,这是从国外学不来的。

◆液态奶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升级,总体价格有望保持平稳

原奶价格的回落,使得国内液态奶生产成本压力进一步减轻,盈利能力增强。同时,企业多元盈利的产品结构正在形成,常温酸奶、低温乳酸菌饮料、常温功能性牛奶、低温功能性酸奶、特色含乳饮料、儿童类乳品等品类业绩不断增大,降低企业对传统单一盈利产品的依赖。笔者预计,常温酸奶、低温乳酸菌饮料、低温功能性酸奶等仍是2015年销售增长幅度最大的品类,伊利、蒙牛、光明上述产品业绩都将有不俗表现。

另外,2015年乳品企业仍处于消化库存阶段,不排除在中低端产品上继续做促销。由于原奶、糖等原料价格下降,加上竞争较为激烈,中高端成熟产品提价可能性不大,不过,为提升经营业绩,企业会通过推出新产品,变相提价。

◆乳品进口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进口乳品量增幅将明显放缓,成品的婴幼儿奶粉、UHT奶、奶酪等进口量将明显增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养殖业发展不稳定,大规模快速发展,小规模不断退市,加上消费者对进口偏好,企业纷纷改用进口原料,造成进口大包装奶粉、基粉大幅增加。2013年又出现较为严重“奶荒”,进一步推动进口大幅增加,全年进口大包装奶粉约85万吨,实际进口70万吨即可,大约15万吨进口是企业为防止“奶荒”而备用的,但这部分奶粉实际沦为企业2014年的库存。由于乳品企业需要继续消化库存,又要消化国内奶源,所以预计2015年全年奶粉进口量增幅不大,很可能与2014年进口量持平,为100万吨,这已经到了一个极限。

目前,随着海外投资布局发展,国内婴幼儿奶粉部分产能已经转移到国外,因此作为婴幼儿奶粉的乳清粉和基粉进口量增幅都将进一步放缓,不排除有下降可能。

从成品来看,成罐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有进一步增长可能。2014年罐装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有望达到10万吨,按照20%增长,2015年全年进口量将达到12万吨。UHT奶2014年全年进口量有望达到30万吨,同比增幅超过80%,但由于进口UHT奶国内运营成本高,盈利难度大,2015年UHT奶进口增长速度将会放缓,笔者预计全年进口量可能实现40万吨。

建议

◆加快现代化奶源基地建设

要加快构建现代化奶源基地,当务之急,一是围绕奶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加快奶牛养殖产业组织模式升级,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加快上下游产业建立“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一体化合作关系;二是加快土地流转与家庭牧场建设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三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降低农牧业融资门槛和成本;四是加快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农牧业配套的灌溉等基础设施和防疫、冷链运输等服务设施中来。

◆提升进口乳品的准入门槛

设置一定技术壁垒,让真正优质乳品进入中国市场。对于当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UHT奶,同样做奶源及加工认证,对于保质期超过6个月的加以限制;建立进口乳品黑名单制,凡是进口产品多次出现安全问题的,取消生产企业和品牌的认证资质,几年内不得进入中国市场;对进口乳品有低价倾销和操控市场嫌疑的采取相应法律手段;通过热处理、蛋白质活性等指标对进口奶粉进行分级管理,级别低的产品加征特别关税。

◆完善国内乳品各项标准,引导国内外乳资源实现分工

明确要求,除冰淇淋以外所有低温乳品,必须使用国内生鲜乳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特别是酸奶类(包括常温),并对生鲜乳在酸奶产品制作中所占比重作明确规定;高端常温功能性奶、花色奶必须使用生鲜乳为原料,不允许使用奶粉复原,国外进口UHT奶必须在所在国使用当地生鲜乳生产。

◆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未来中国海外投资热点将由能源、矿山转向围绕消费开展的产业。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保险服务;一方面要为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必要咨询和相关法律服务,帮助企业了解、适应当地法律法规、行业规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规定。最后,给企业海外资产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

作者: 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