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与书——夏磊和书展的5个关键词

26.08.2015  20:31


导语 家都知道夏磊是我们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夜线》的当家主播,可他同时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艺术人文频道《读书有道》的主持人。所以,夏磊也是SMG主持人中出了名的“爱书之人”,这几年几乎每一届的书展,夏磊都会在现场,或主持或访谈。所以,今天,小八特意请来夏磊聊一聊他与书展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上海书展遇见最美的书《传家 ——夏磊 青黑木盒、暖色调书封、铜版纸张、精美配图、文字编排,甚至随书附赠的纸圆盘、小书架和色票形式的谚语词典,都让人觉得《传家》是一套非常精致讲究的书籍。作者任祥说自己将书籍做得如此养眼的原因,一在于洗雪外国人对中国城的糟糕印象,告诉他们传统中国存在着许多精致的生活;二是在于吸引下一代,推翻大家对传统文化“老旧”的感觉,将照片拍摄和设计得尽量绝美新潮,符合年轻人的胃口,以便吸引他们有接着往下读的欲望。《传家》全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框架,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和“生活札记”六大单元为脉络,包罗万象地谈及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饮食、服饰、生活常识、为人处世、保健养生以及现代人所面对的环境保护等内容,“很像一部中国生活文化的百科”。 捧读和翻阅这样的图书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样的阅读生活对我来说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夏磊说,自己和书展的不解之缘可以用 5个关键词 来总结。关键词一: 遇见 那是2004年的夏天,我来到上海的第六年,一切都在渐渐的安定下来。也是在那一年上海有了第一届书展,那是我与上海书展的初次相遇。在我印象中第一届书展更像是一个大型图书展销会,那时网络购书还不像当下这样普及,书展就成了书迷们淘书的好去处。人山人海似乎成了书展的常态。关键词二: 泡展 上海书展在虹桥国际展览中心办了几届以后,移到了南京西路上的上海展览中心。在这幢气派的俄式建筑里,拾级而上或站或坐的读者成了一道风景。那时我也特别喜欢泡在书展,捧一本喜爱的新书坐在楼梯上、在人群中一待就是一个上午。
关键词三: 旁观 从2011年开始轻松自在的书展就不再属于我了,那一年我成了艺术人文频道《读书有道》的主持人。书展现场的透明演播室;空气里还未散去的新装修的味道;车轮大战的采访;透明演播室外欣喜、好奇的观众,这些组成了2011到2013我的上海书展。在这三年的上海书展上我有幸采访了莫言、苏童、孙甘露、陈村、陈丹燕、格非、金宇澄、大卫•米切尔、丹•布朗等几十位中外文坛的重要作家,从泡书展到旁观书展,视角的改变让我更深的体会到上海书展的热闹背后是上海市民对文化的渴求与挚爱。关键词四: 享受 今年上海书展已经走到了第12年,每年夏天书香满城,书展已经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或许旺盛的人气让书展现场显得喧闹有余宁静不足,但谁能否认在上海这因书和文化涌动的人潮不是我们喜欢上海的又一个理由呢?现在的我可能更多地是在享受书带给我们的一切。喜欢轧闹忙的朋友可以到展览中心书展现场;喜欢安静品读的朋友可以淘完书就钻进咖啡馆;喜欢交流的朋友可以去思南文学之家和作家们用心倾谈;活动丰富的书展可以让有不同需求的读者各得其所,享受书展是爱书人的最佳姿态。关键词五: 分享 独乐乐莫如众乐乐,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全新时代,上海书展与读者、作家、出版社、媒体之间的生态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11年前如果书展是展销会,那么11年后上海书展已经成为一个出版与阅读经济的大平台。开放、分享、共赢的大众阅读嘉年华让上海书展魅力四射。今年的书展我穿梭在不同的文化主题活动和论坛之间,有时是主持人有时也是听众,倾听、问答、交流成了这七天里最让人愉快的事。我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畅想明年的书展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