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庐书场今天重新开张 96年见证上海书场变迁

02.04.2016  11:37

  今天,有着96年历史的雅庐书场,将在黄浦区文化馆三楼重新开张。这个沪上历史最悠久的书场之一,5年前因所在地块改造面临拆迁曾引起各方关注。创建于1920年的书场,始建于柳林路,创办人之一是著名评话演员蒋一飞,1959年搬至顺昌路,深受几代老听客推崇喜爱。如今,书场迁入黄浦区文化馆三楼,重新开张的喜讯在老听客中飞速传播开来。

  据在场工作人员介绍,3月29日,书场开始接受订票,不到两天时间,首场演出的出票率已超过80%。虽然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订票,许多老听众还是愿意来现场购票,他们中有不少人是从宝山、闵行赶来的。记者昨天采访时,正好遇见从长宁区赶来购票的周老伯。他说,他在雅庐书场听书听了几十年,以前在顺昌路那会,差不多天天都去。

  这里承载了老听客们的美好回忆,更见证了上海书场近百年来的变迁。评弹虽发源于苏州,但上海对评弹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大量评弹流派在上海产生,大量流派创始人在上海走红。书场林立是评弹繁荣的最好见证。据史料记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曾有书场近600家,每走几步,就能听到路边传来的三弦和琵琶声。那时的评弹,堪称上海滩仅次于电影的第二大娱乐项目,是很多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鼎盛时,演员要雇一辆黄包车在附近赶场。曾有知名的评弹演员甚至买了辆哈雷摩托,在各大书场间穿梭。每年春节,评弹界还有年终大会书的传统。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的汇泉楼书场,一天有20多档同场演出,书场几乎彻夜通明。雅庐书场曾经做过一块木板镂空的“客满”标牌。后来木板赶不上潮流,书场又订制了“客满”的霓虹灯,就挂在休息厅里。书场老员工吴继平告诉记者,他记得最忙的时候,雅庐一天有好几档演出,冲茶的开水都来不及烧。

  书场规矩,票房好的演员被称为“响档”。为在竞争中胜出,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7档知名演员联合成整体,一起演出,几乎垄断了上海和苏浙一带的知名书场,演到哪里,哪里爆满,被称为“七煞档”。那时,上海不仅有“七煞档”,还有“评弹皇帝”“评弹皇后”。1948年 《书坛周刊》 举办评选时,读者投票踊跃。最终,一位名叫严雪亭的演员得票最高,荣膺“皇帝”。他总是单档表演,一人扮演葛三姑、小白菜、知县、醇亲王、扬州太太、绍兴师爷等多个角色。曾有传说,他一天就能挣到一根一两的金条。有人亲眼见过,严雪亭在雅庐书场说 《杨乃武》时,连三轮车夫都停下来不走了。

  雅庐书场重开的喜讯背后,上海书场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演员少、书场多,再加上旧区改造固定听客流失,市场在渐渐萎缩。

  根据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最新出炉的四月份评弹节目单,沪上目前常年保持正常运营的书场不到40家。“单靠卖票的收入,书场是无法长期经营的,但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承担相应的费用。”黄浦区文化馆馆长孔晓敏说。迁入黄浦区文化馆三楼的雅庐书场,场内装饰一新,舞台上一桌两椅,两架麦克风,台下9排红木靠背椅,共55个座位,演出票价10元。除了设施升级,书场更增设了评弹主题馆,搭载多媒体展示手段,集中展现“百年雅庐”的变迁和评弹戏曲文化。书场门口,全年的演出排片已出炉。据孔晓敏透露,除了每天下午1点半到3点半的演出,馆里正在考虑晚上加一场精品演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相关链接

  雅庐书场大事记

  1920年6月20日,雅庐书场在柳林路48号创办,名为同乐大戏院,由严祖莱、于继祥及评话演员蒋一飞等6人合资经营。旧址场馆约90平方米,设长凳和方凳共150至200席。

  1959年6月1日,因公私合营,迁入顺昌路315号。剧场面积约200平方米,设长排软垫翻椅425座。

  1966年,曾改名“红旗书场”,不久停业。

  1978年,复业后坚持日夜开书二场,几乎场场爆满,一星期的书票在两个小时内售空。

  1993年,书场全年演出场次超千场,成为本市唯一超千场的书场。

  1994年,装修后的书场连续200天场场爆满,最多时一天演四场。

  2010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评弹艺术展演基地”,成为上海首批评弹艺术示范演绎基地之一。

  2011年,顺昌路地块改造,书场没有了固定演出场所。

  2016年4月1日,在位于重庆南路308号的黄浦区文化馆重新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