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乡贤"张金龙:小小"客堂汇"传承乡村好风气
夏日午后,穿过乡间小道,凉爽的风刮过,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午饭后,嘉定区徐行镇钱桥村的乡亲们,摇着蒲扇、领着孩子,来到张金龙家。大伙坐在摆放错落的长条凳上,沏上一壶清茶,你一言、我一语,乡音撒落整个庭院。
张金龙家的大门总是敞开的,这是他创办的“客堂汇”,就放在自家庭院和客堂间,是钱桥村最聚人气的地方。“他是阿拉主心骨,草根领袖。”76岁的张金龙是钱桥村一名退休党员,也是乡亲们眼中德高望重的乡贤。城镇化进程下,小小一间“客堂汇”,浓缩保留了乡贤文化的原汁原味。
头脑“富”起来,传统留下来
张金龙的“客堂汇”很古朴。客堂间里,水泥地板,四面白墙,一张八仙桌。墙壁上贴着简报,都是他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半月谈》等报刊上剪下来的。
张金龙当了几十年农村干部,有18年在镇党委当宣传委员。退休后,他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钱桥村。2011年,徐行镇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因为村宅分布散落,村民喜欢扎堆串门,镇里决定不再将村民聚会点选在公共场所,而是放在有威信的居民家。张金龙二话不说,打开自家大门。家里近200平方米,客堂和屋子都被布置成“客堂汇”展厅、会客厅、阅览室等。这些屋子如果出租,每年有一笔不菲收入。张金龙淡淡一笑说,“人不能只图钱,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村民们忙农活,没有看新闻的习惯。每每报刊上有适合村民看的好内容,张金龙及时剪下来,制作成简报贴在客堂间的墙壁上。这些简报大多图文并茂,对学历普遍不高的村民来说,既好看又好懂。根据近期的国家大事和时事资讯,张金龙写一些心得,结合村民实际生活,讲给他们听,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村民们听得有滋有味。老夏常到张金龙家串门,他说:“学着学着就上瘾了,三天两头不去就像落掉点啥。”
一些渐渐遗失的传统文化,在“客堂汇”里被拾起。张金龙有个愿望,希望年轻人能看看他儿时热闹无比的元宵游灯,重温传统年味。元宵节时,他自掏腰包添置彩灯,请来民间艺人扎制彩灯,村民们争相到他家院子里学扎彩灯。一支由100多名村民组成的游灯队伍出发了,村民们敲锣打鼓,举着彩灯,跳着秧歌,一盏盏彩灯映衬着一张张笑脸,民间习俗重回乡坊。张金龙说,只要乡亲们喜欢,元宵灯会就会一直办下去。
收藏是张金龙的一大爱好。在他看来,收藏是一种了解历史、见证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文化。张金龙最爱收藏票券,放在客堂汇里展览。他收藏的票券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肥皂票,还有火柴票、线票等数十种。他说,这些物品对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年轻人走进他的家感受历史变革,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议事厅”为乡亲办实事
不管是大事小事,集体的事,家庭的事,个人的事,乡亲们都喜欢拿到客堂汇来议一议,谈一谈。张金龙家的客堂汇不仅成了村民们的议事厅,还成了他为乡亲们办实事的地方。
村民们喜爱聊家长里短,张金龙的老伴和媳妇有时做小吃汤团和草头摊饼招待大家。话匣子一打开,村民们说心愿。有村民说,“城里居民小区都有健身角,咱们村里能不能也搞一个?”张金龙听了,觉得这是好事,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在追求生活品质。他立刻在村里查看场地,发现家附近有一大片废弃空地,变成村民堆杂物的地方。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清扫,并和村委会联系。
一个月后,钱桥村多出一块300多平方米的健身场地,还有十多件健身器材。“到了晚上,大家来跳广场舞,很热闹,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员也加入了,周边村镇的居民骑着电瓶车赶来。”有了宽敞的空地,夏天晚上,露天电影重回乡村,成了村民们美好的夏日回忆。
多名村民反映,小庙别墅小区人口较多,可是没有公交站点,出行不便。村民们把这个问题带到客堂汇。张金龙连日走访了多个部门,向上级部门反映后得到解释,若是两个公交站台之间有500米,按照规定不能在中间再设站点。张金龙立刻又邀了几位村民,先查看图纸,再去实地查看,对现有车站距离进行实地丈量,测下来是800米。情况汇报后,相关部门派施工单位前来建好站点。村里的一条断头路,他找来两个儿子商量,自掏腰包请施工人员工作一周,把道路接通了。
为乡亲办实事的张金龙,对自家人要求严苛。多年前,本来分给爱人的事业编制,在他的劝说下,让给了一位更贫困的乡亲。乡办企业开得红红火火时,张金龙在镇里当领导,他明确对两个儿子说,“后门到我这里一定会关上。”就这样,两个儿子白手起家,创办企业。
好风气“薪火相传”
“老张的品格没话说,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他家的家风淳朴正气。”村民陈雅琴说。今年5月,张金龙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张金龙一家四代同堂,十口人,和如今很多家庭聚少离多的情况不同,每个月,他们都有一次家庭聚会,雷打不动。老张家有条家训叫“家有一老,如是一宝”。老张年少时在外读书,父母多病,家里全靠比他大十岁的哥嫂支撑。哥哥患病离世后,老张视嫂子为母亲,尽心赡养。张金龙的小学老师退休后迁往苏州,70多岁的他拉着一帮同学,去苏州看望老教师,白发苍苍的张金龙充满敬意地对老师鞠躬。
在张金龙的影响和带动下,徐行镇已推出30家这样的“客堂汇”。每个客堂汇背后,都有一户热心社会公益的好家庭,传承好风气,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更让张金龙开心的是,他的“客堂汇”后继有人了。他的小孙子张晓冬,今年大学毕业,跟随爷爷的步伐,留在了钱桥村,成为一名村官,为客堂汇服务。“爷爷是我的偶像。”张晓冬说,爷爷常告诉他,“一个人要懂得知恩图报,人生价值在于助人为乐。”今年台风汛期,张金龙给孙子打电话,第一句话就问:“抗台风你有没有去?年轻人要冲在最前面。”
小张的回归为客堂汇注入新的活力,他创办了客堂汇新的展示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伏天里,张晓冬拍摄村民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场景照片;金秋时节,他记录村里的农民运动会。通过网络平台转发,客堂汇多了一批年轻粉丝。张金龙乐呵呵地说,几十年没挪过位置的客堂汇,安上了新“翅膀”,飞去了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