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党建共建谱新篇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上海支部生活》刊发我校基层党支部书记文章

26.10.2020  11:11

2020年第10期(总第1382期)《上海支部生活》“书记手册”栏目刊发了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第二党支部书记、副教授胡杰明撰写的文章《校地党建共建谱新篇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该文同时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文转载。内容如下:

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根据上级“结对百镇千村、助推乡村振兴”行动要求,本支部与浦东新区航头镇下沙社区沈庄村党总支于2019年建立“党建引领发展,文化振兴乡村”结对帮扶项目。通过党建结对共建,进行大量文化挖掘梳理工作,将沈庄、鹤沙一带所代表的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大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力”。

创设“学科智库+乡村基地”

项目将支部所在的三个系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的设计、艺术的学科智力资源加以整合与应用,通过党建联建、文化结对模式,依托地区实践平台,发挥创新智慧和时尚文化的“溢出效应”,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振兴。通过创设“学科智库+乡村基地”帮扶模式以及汇聚“设计+”力量,建设了一系列发挥思想文化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党建联建项目,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以城带乡、村校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党建新路,为乡村文化的弘扬与展示传播贡献了东华智慧和力量。

开展移动党课学习模式

支部依托在乡村振兴、文化建设项目中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生动而高质量的移动党课学习模式。在方孝纪念馆,对明代大儒方孝孺的璀璨生平、家国情怀、忠节精神、求知精神,因为前期历史挖掘过程的参与而更具“理解力”;对沈庄村村史馆,因为前期大量的村民采访和“盐铁塘文化走廊设计+”,对这一地域所涵盖的“盐文化”“鹤文化”及“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千年集镇文化资源所代表的海派文化甚至江南文化的基因内核有了更多更深入的学习了解。

形成多领域合作模式

在本支部党员策划的第二届“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项目中,不仅把校地合作的模式与“挂职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形成了多领域的合作模式,并与共青团金山区委员会共同组织“时尚走进乡村共筑振兴之梦”的学院教师“走进金山”活动,参与的党员师生不仅了解了上海新农村发展成就与面貌,更对“江南靠海”、“康王建城”等传说与金山的历史渊源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而这些正是目前上海市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上海的历史)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前期“沈庄村实践基地”基础上,支部又共建了“浦东艺术创作创新基地”等新的平台,未来将把“大治河文化(博物馆)”、“浦东抗日游击队”话剧、“浦东土布·布可再生”服饰秀与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中开展更多的文化帮扶内容。

这一系列将党建工作与学科特点结合紧密的“文化展示力”支部工作法,使得以艺术设计党员教师构成的支部能在党建工作中做到内容充实,党建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党支部将进一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坚定“设计为人民服务”信念,增强投身上海乡村振兴、海派文化弘扬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文化展示力”的理念,开展党建工作实践,提高支部工作的辐射力、内驱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