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师者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前夕的祝贺和慰问在华东师大教师中引起热议

10.09.2020  03:12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对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使命提出新的要求。

  历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特殊“战役”洗礼,广大教师如何主动出击,迎接后疫情时代的新挑战新使命?面对未来,教师如何“立德”?如何做好新时代学生的生命引路人?如何为教师队伍发展提供更好条件?如何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保时代新人的鲜亮底色?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节日慰问中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殷殷期望,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学习,我校相关学科专家学者、中青年骨干教师纷纷表示,要坚守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初心,自觉肩负起“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不断巩固和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后疫情时代亟待教师确立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


华东师大及各附属学校各学科教师录制网络课程,为支持全国基础教育在线复课贡献华东师大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慰问中对全国广大教师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满足全国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予以高度肯定。对此, 教育学部教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范国睿 表示,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促使每个人在努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开始进一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我们的社会应该怎样科学有序运转,人类和自然界的万物如何和谐共处,也由此思考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教育体系与治理该如何完善,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在知识教育模式历经百年而日臻完整甚至走向过度教育(训练)的今天,摆脱工业时代以来的功利主义、效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传统工业社会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之知识传授与训练价值,终将转向促进学习者的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在改进知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关注到人本身的生存、发展与幸福,有侧重地“”现存教育之“短板”,着力推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情感教育,成为大流行时代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后疫情时代,广大教师更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需要尊重和正视学生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的自然天性与个体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从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当下”状态出发,顺应学生内在的成长与发展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的身体、道德、情感、思维、审美以及劳动技能的健康、持续发展,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引领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做好新时代学生成长的“生命引路人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审核认定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12所高校入选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对此, 教育学部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 表示,在智能时代,“人师”存在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就在于他是学生成长的“生命引路人”。所谓“引路人”,对教师而言,在根本上,就是引领学生生命成长方向的人,就是在引领中赋能给学生强大精神资源与成长动力的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教师观,做好这样的“引路人”,当代教师需要具备“五商”。一是“德商”,即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教师之为教师的“”与“”;二是“爱商”,对学生怀有深厚的“仁爱之心”,给与学生只有“人师”才可能给与学生的温暖、温情和温度,把自身的灵魂深深扎在学生的灵魂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与梦想: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三是“数商”,智能时代同时是大数据时代,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具有搜集数据、创造数据、分析和利用数据,并转化为合理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四是“信商”,面对浪潮般涌来的海量信息,教师能够基于“扎实的学识”,敏锐捕捉信息、选择信息、辨析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信息”,成为叶澜教授所言的“享受教育创造欢乐和幸福的人”;五是“逆商”,在面对教育之重,教学之难和教育之复杂情境、直面无可避免的各种教育挫折、教育遗憾,甚至教育失败,具有非凡的面对逆境的勇气,努力不做“放弃者”、“扎营者”,而是成为“攀登者”,引领着学生,向一个又一个的生命高峰和育人高峰攀登不止。

  教育学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唐汉卫 表示,立德树人中的“立德”,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立学生之德”;二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创和维护新的道德风气和道德秩序,“立共同体之德”;三是教师要“立自身之德”,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道德的方式教书育人。面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更加复杂的教育生活,教师要更加注重“立自身之德”,一是要有道德敏感性,善于从道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时刻采取道德伴随或道德优先的视角,而非技术优先、效率优先和工具优先,至少不能一味从效率效能、技术、功利的角度来审视教育实践。二是要有道德定力,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基本的价值观,要以冷静、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实践。三是要倡导理性的反思,不仅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更要反思自身的伦理姿态、伦理立场和伦理选择,主动承担行为的伦理后果和伦理责任。四是要有审慎的实践,在师德实践中要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以试验、验证、反思、调整、协商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时刻保持职业道德的敏感性和“伦理在线”状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动方案,最终让自己所认定、向往和追求的精神态度、价值观念融入自己的教育生活,实现“自身”和“教育”共在、共生、共用的伦理确认。

办“造就一批又一批好老师”的教师教育,为教师发展提供充分条件


学校举行“打造一流教师教育”专题会,聚焦教师教育建设新问题、新挑战深入研讨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对此,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余玉花 表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明确以推进教师发展为目标,从社会风尚、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创造和提供教师发展的条件。一是提高教师地位声望,弘扬尊师重教之风。这是教师发展的社会条件。二是优化教师发展的管理机制。这是教师发展的管理条件。三是增强教师自觉的使命认知和责任担当。这是教师发展的自我条件。

  教育学部教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 表示,要“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要看到作为师资队伍建设“母机”的教师教育事业在其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教师教育要超越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超越于小我与自我的培养,培养“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超越于过去与当下的培养,培养“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教育要紧跟新时代的社会变革,敏锐地捕捉到新时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迅速并科学地把这些新要求转变成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从而为将来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打下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基础。

夯实思政课教师“六个要”基本素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擦亮时代新人青春底色


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华东师大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对此,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许瑞芳 表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732万人,思政课教师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所有教师一样,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更承担着“要给学生心理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成为“四有”好老师,更要夯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要”的基本素养。思政课是一门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程,是立德、育人的课程,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强化政治、深广情怀、创新思维、拓宽视野、严格自律、端正人格。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 表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使命,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规律意识,深化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认识,用科学的信仰感召时代新人;强化问题意识,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认识,用正确的思想引领时代新人;要强化时代意识,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时代课题,用实践的力量武装新人。

   

供稿| 教育学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组稿| 党委宣传部理论办公室

图片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