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智慧]附属九院在致命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临床研究中获新进展
[编者按] 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脑卒中又称为脑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大多数病人罹患缺血性脑中风,即脑梗死。此类疾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脑梗死依据脑的血供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脑梗死。作为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类型,基底动脉闭塞的死亡率高达9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脑卒中救治中心舒良主治医师与德国基尔大学神经介入中心合作,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致命性脑卒中患者的介入治疗上取得一定的临床研究成果,发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脑血管开通率和脑血栓的负荷(血栓长度)无关,而治疗前血栓的高CT值(血栓密度)是临床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为基底动脉闭塞这种凶险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以往研究发现,前循环脑动脉闭塞患者的脑血栓长度越长和/或密度越低,患者接受静脉内溶栓后脑血管开通率越低,且临床预后越差。而在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中,脑血栓的长度和开通率的关系尚无明确结论。因此,该研究拟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中,评价脑血栓的特征和开通率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对51位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评估。在入院无增强薄层颅脑CT上分别测量脑血栓长度、CT值(密度)等参数。结果发现,血栓长度和CT密度值和血管开通率无关。但是,相较血栓密度低的患者,血栓密度高的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而脑血栓的长度和临床预后无关。
可见,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血管开通率不受血栓长度的影响。即使基底动脉中血栓负荷量很高(血栓长度很长),也不影响开通成功率,仍应该积极治疗。另一方面,脑血栓会随病程进展而逐渐机化(CT密度值变低)。血栓密度高的患者其临床预后较好,提示我们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也应分秒必争,越早治疗,预后越好。“时间就是大脑”不但适用于静脉内溶栓,也同样适用于血管内,特别是基底动脉介入治疗。
大脑的血供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脑梗死的介入取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证实,并写入国内外的最新指南。但是目前取得的证据仅仅局限于大脑前循环部分,后循环脑卒中的介入取栓治疗的证据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作为后循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基底动脉闭塞的死亡率达到90%左右。早期积极专业的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本研究发现,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即使血栓负荷量很大,也不影响血管再通和临床预后。该结论和前循环的国际研究的结果不同,可见后循环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和介入取栓的作用和前循环有所区别。以上研究发表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业期刊《Journal ofNeurointerventionalSurgery》。
(作者为九院神经内科主任、脑卒中救治中心主任,刘建仁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