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转型规划”系列报道之二十一:实现“双碳”目标 落实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本科教育教学也应有所作为,为此教务处于4月16日在杨浦校区行政中心召开“‘双碳’类课程建设研讨会”,黄冬梅副校长出席,研究生院、各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杨宁主持。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会上各学院就“双碳”类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经验交流。数理学院孙玉芹副院长介绍,数理学院从去年开始已经在线上教学平台上开设了“新能源课堂”,并将其线上教学资源作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之一,面向全校理工类30多个专业学生,传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碳会计的相关知识。
其他学院也快速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积极筹备与专业相关的“双碳”类课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计划下学期开设能源系统、生物质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氢能及其应用、CO2固定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5门课程;电气工程学院下学期计划开设中国电力与能源、风力发电场与并网、智能电网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控制技术、风力发电原理、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电力系统柔性输电技术等8门课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计划开设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能源与环保,绿色化工,化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化学,绿色环保等6门课程;经济与管理学院计划开设碳金融概论、碳金融市场、碳资产定价技术与方法、碳资产管理等4门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下学期计划开设数据科学导论课程,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撑开展“双碳”工作;其他学院也将在新开设的课程中与“双碳”背景结合,在教学大纲内中体现“双碳”内容。
黄冬梅在会议中指出,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对重塑国家能源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为实现“双碳”目标,教育必须先行。教育要面向未来,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兼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需要。近3年新聘的教授、副教授应该开设学科前沿课程,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树立科研也是教学理念,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课堂内容、教材内容。“双碳”类课程名称不一定要有“双碳”字眼,主要还是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双碳”类课程建设要与我校能源互联网工程、能源服务工程等新专业建设相结合,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还要与储能技术相结合,把“双碳”知识纳入本科教育教学整体布局,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培养高级人才,做好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前置人才培养支撑工作。
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上海电力大学责无旁贷。
教务处 梁德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