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举办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2014年学术研讨会[图]
2014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迎来开馆三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博物馆专业化水平,服务高校内涵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2014年学术研讨会”在钱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施彤,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仓平,中国博协常务理事、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宋向光教授,《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博物馆周刊》主编崔波,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全国部分主要高校博物馆馆长等领导和专家等共30余人出席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
钱永刚在开幕致词中表示,近年来全国高校博物馆迎来了建设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各地高校博物馆也在探索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道路上涌现了诸多良好经验,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与各地高校博物馆同仁交流经验、共同学习,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共同为我国高校博物馆事业再上新台阶添砖加瓦。
仓平指出,为了能够发挥上海高校博物馆在全社会文化育人中的作用,正确引导高校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和发展,由科技处牵头,委托钱学森图书馆制定了《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进一步鼓励高校博物馆在服务好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向社会开放,拓展影响力。作为在全国首次开展的高校博物馆评估工作,仓平期望与会专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施彤围绕上海博物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以及高校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曹荣瑞在开幕式最后讲话。他指出,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上海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其中一个考虑就是要力争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高校博物馆应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通过市教委启动的“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评估工作的推进,促进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以“大学博物馆三问”为题,探讨了大学博物馆的概念内涵、存在价值和需求导向;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介绍了何为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分享了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实践与思考。其他与会代表也就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等内容作了交流发言。
在自由发言环节中,各位与会专家和代表重点就高校博物馆评估体系的建立展开了讨论。吉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兼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史吉祥认为,上海市教委提出的高校博物馆评估指标体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于全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和引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他同时指出,评估指标和评估内容尚需进一步细化以适合高校博物馆的特点。陆建松表示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只有首先明确评估的目标,才能通过评估引导博物馆向合理的发展目标前进。宋向光提出,高校博物馆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为博物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提出了指标性的方向,所以有非常积极的方面,但同时应该考虑各个高校的特点,使评估指标的建设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晓涛表示,应当进一步增加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在评估体系中的比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指出,可持续性应当是高校博物馆在未来发展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据悉,本次共有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在内的全国多家高校博物馆参加本次研讨会,共同探索未来高校博物馆发展之路。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和新建成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中国会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