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主持徐佩璐分享双语主持背后的有趣故事
徐佩璐:新浪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佩璐。很高兴受邀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作为双语主持人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新浪上海:作为沪上知名的双语主持人,哪些因素支持你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徐佩璐:作为一名双语主持人,不仅需要大量的中文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外语方面的语言天赋。我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世界排名前三十的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当时在英国留学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提升、丰富了我的英语知识储备。一方面是词汇量、语法这些基础的内容,另外一方面有了西方国家的留学背景,并且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的交流中,他们带来的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这个是很重要的。
有了在中文、英文两方面知识量的结合,在回到上海主持各种双语论坛、晚宴时,就能把长期积累的文化知识储备发挥出来。活动中台下的外宾与中方的嘉宾就能更好地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
新浪上海:双语主持与普通的主持有什么区别?
徐佩璐:双语主持更考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有些双语活动中并不会安排同声翻译,那就需要主持人对嘉宾的表述进行高度概括;也会出现翻译对外国嘉宾的的表述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那作为主持人就需要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修正。
新浪上海:作为双语主持对英文的要求很高,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提升英语水平?
徐佩璐:对很多英语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你可以多看看英语的原版电影、多读书、多旅行。作为我来说,我也很喜欢和在上海的外国友人多多交流,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英文状态。
新浪上海:除了英语,作为双语主持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和积累?
徐佩璐:我主持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双语论坛,教育、医疗、地产、金融等等。一方面,对这些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多看相关的新闻,多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人无完人,作为主持人不可能所有领域都能了解得非常透彻。
我有一个观点,作为一个主持人,并不是作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允许我们有不知道的点。但前提是要提前一天做好准备,知道来的外宾是谁,知道学术上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提前去了解。但遇到很多现场嘉宾也会有疑问的问题,我就可以在论坛上借此提出来。
新浪上海:主持一场双语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量是否非常大?
徐佩璐:前期的工作量分两类,一类是刚刚提到的生活中对各个行业相关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是对英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因为在主持现场很有可能两方的嘉宾会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你就需要作为一个粘合剂和桥梁,去将他们的观点粘合起来。还要明确对于这个相关领域自己会有什么问题,现场的嘉宾会有什么问题,这个是前期需要做好准备的。
新浪上海:主持至今什么活动,或者什么经历让你印象最深刻?
徐佩璐:如果是双语的活动,那还是非常多的。去年是PDC的世界飞镖大赛首次来中国举办,他是在欧洲国家非常流行的世界级比赛。当时我作为唯一一个中方的双语主持人,合作的都是英国大佬级别的团队,从摄像也好、导演也好整个团队都是老外。和我搭档的一位是英国非常有名的体育节目主持人JOHN,他也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欧洲人。因为所有的飞镖大赛都是他一个人主持的,刚开始我能明显感觉到他对我的出现有一些疑问。但后来我和他分享了我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经历,聊到了英国的天气、食物。之后他发现,文化间的交流是非常有趣的,一下子就有了亲切感,对我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在主持上场前还提醒我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活动结束后他还送给我一本关于飞镖的书。这件事让我发现,或许你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时,对你作为一个双语主持人是特别有帮助的。
还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是主持宜兴政府举办的一项世界级的汽车赛事的颁奖盛典。因为是大型电视颁奖晚会,台下也坐了非常多的观众。当时需要我采访一位来自印度的获奖选手,所以他的英语口语是非常重的。作为电视节目,如果你对嘉宾的口音不够了解可能又有一些影响。因为我在这方面的储备还是有一些的,但我觉得这样的工作还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新浪上海:主持了这么多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徐佩璐:其实我特别喜欢主持双语的论坛和双语的晚宴,特别的学术类的。因为平时很难遇到这么多的专家与CEO坐在一起的机会,在双语学术类论坛里可以和许多行业内的专家进行头脑风暴,对自己来说也是很难得的机会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也可以因此收获非常多的朋友。
新浪上海:除了和专业人士与嘉宾的沟通外,你觉得作为主持人如何平衡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徐佩璐:作为主持人,如果遇到嘉宾问的问题不够精准不够高度概括的时候,首先你需要将他的问题概括起来,再反馈给台上的专家,反之亦然。当然你也要注意下时间。有些观众或者嘉宾在提问时一直说一直说,说了半天可能也没有说到重点,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提醒他。这也是作为一名主持人的作用。这是和现场的翻译有所不一样的。
新浪上海:你对自己在专业领域有什么展望?
徐佩璐:作为在大上海生活的一份子,我们都是非常幸运的。上海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与西方朋友的交流机会也非常多,会有很多文化上的碰撞。希望自己能够作为一个中外友谊的一个小小的桥梁,多做努力多做沟通,有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做自己的一份贡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