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带队开展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防范专项监督调研
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消防安全、地铁大客流安全等是上海城市安全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在消防、轨道交通等方面安全保障的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亟待改进?6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带队开展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防范专项监督调研。据了解,7月份举行的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还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及风险防范情况的报告。
“当前本市火灾形势总体平稳。”据市公安局介绍,2017年以来,消防部门共发现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254万余处。其中排查整治“三合一”场所3.35万家、清退违规住宿人员4.55万人。挂牌督办一批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和区域,仅2017年就挂牌整改市区两级重大火灾隐患单位55家、区域125处。
针对老旧小区消防设施老化、缺乏等问题,消防部门连续8年将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改造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累计改造老旧住宅1500栋,修复、增配了20余万个灭火器、简易喷淋、独立式报警灯灯消防设施。
同时不断提升消防工作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在白玉兰广场试点建设智能消防感知系统,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完成了39栋200米以上高层公共建筑智能消防感知系统建设。”
轨道交通大客流安全是此次调研的另一个重点。据市交通委介绍,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客流量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上海地铁单日客流量逾千万已成新常态。”为了提升轨交运营能力,上海地铁提出到2018年底,中心城区所有线网最小行车间隔时限3分钟的目标。
线路运营能力的提升,对站点大客流疏散能力提出挑战。针对“部分站点因结构限制带来的大客流疏散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已经完成人民广场、张江高科、沈杜公路等六座车站的改造。”为了保障轨交安全,轨道交通企业还通过多种方式做到站台、站厅、换乘通道、楼梯等关键区域全覆盖巡视。此外,市交通委还联合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定期开展轨交行业的明察暗访,并督促企业开展安全检查。
上海在保障城市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补上。“三合一”场所、电器线路私拉乱接、消防通道堵塞、老旧建筑耐火等级低、高层建筑历史欠账多等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对此,市人大内司委主任委员应雪云建议,一要下大力气提炼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尤其是那些老百姓认可、管理有效、社会反响较好的经验做法。”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查反复、反复查的突出的顽症。“比如社区消防通道和居民停车难的矛盾,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在常态化管理,有效性机制和责任体系上积极探索新的举措。”
“要不断强化大客流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轨交职工的宣传教育。各项措施要层层落实,责任要层层明确,”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建议,要让管理的严格标准成为工作习惯,要使工作习惯符合管理标准。崔明华委员还建议加强轨交安全预防措施,“我们的现在的措施不少,但是缺少整体的统筹,希望围绕防止一把黄豆问题的发生,系统、整体地采取措施。”
徐丽萍代表提出,上海高层、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的救援能力、装备能力怎样?有没有跟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对应?对智能消防感知系统,她认为重点企业,化工企业也需要建设风险感知系统。对轨交安全问题,她表示,“对地铁延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我们要把方便市民和安全的度平衡好。地铁的安全不仅是大客流,还有结构的安全,信号系统的安全,无限的延时会有问题。”
殷一璀指出,城市公共安全是上海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超大型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本次城市公共安全专项监督,主要是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督促和推动政府进一步强化安全红线意识,进一步落实城市安全法律法规,更好发现安全短板、及时补好安全短板,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殷一璀指出,近年来,本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守土有责,敢于担当,完善体制,严格监管,在保障城市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对人大代表、人大专门委员会指出的本市消防、轨道交通大客流风险防范中存在问题,建议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警醒意识,把隐患找得更多一些,把情况想得更复杂一些,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的工作支撑城市安全运行;抓好重点环节,坚持重在预防和化解风险,在法治上进一步研究提出制度供给需求,在体制上进一步增强安全工作合力,在治理上进一步提升源头治理能力,在手段上进一步推广运用现代科技,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防范网络。
殷一璀指出,人大监督是要紧紧抓住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有关委员会要精心组织常委会审议和询问,加强对政府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切实形成监督工作“闭环”,为城市公共安全贡献人大的智慧和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靖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