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10个月沪牌 为什么此时我却放弃了

22.05.2016  09:37

原标题:身边经济学|拍了10个月沪牌,为什么此时我却放弃了

  就算将所有外地车排除,10年后光上海本地车的数量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堵,还是必然的,

  

  又到拍牌日,过去10个月里每到这天自然紧绷的神经,如今终于可以放松了。不是因为拍到了牌,而是我选择了放弃。

  上海的车牌越来越热了,我对车牌的反感也越来越强烈。无数次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妈们都开始炒股票时,距离股市大跌就不远了;当楼市疯狂的时候,距离严格调控下跌也不远了;车牌,我相信会是下一个。

  也许很多人不信,我最初也这么想。但自从2009年买车却没拍牌,2015年开始加入拍牌大军,经历了10个月的疯狂拍牌未得后,一位朋友的分析突然令我“醍醐灌顶”。令许多人趋之若鹜的上海车牌,真划算吗?

  有关用车的“边际效应

  

  买辆车,到底有什么用?可能这是首先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我就是喜欢车?车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有了车会更生活更方便?实际上,至少在我开车6年的经历与感受看,这些都是心理作用而已。

  如今许多人都喜欢买车,最根本的一个前提是,在中国拥有车的门槛,实在太低。不用立即大喊同样一辆车国外只有国内的一半价格,我所指的,只是入门的门槛,如今5万块就能买一辆国产车上,几乎已是人人消费得起的物品,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路上的车越来越多。

  这时,许多人还要继续买车,继续拍牌,到底能带来多少好处,这其中可以用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来衡量,边际效应。

  在经济学里,边际效益是指当其它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用一个最通俗的比喻,就是连续吃10个包子,前几个非常香,但随着吃饱了,剩下的再吃就越来越感觉不好吃,直到最后吃不下,再也不想看到包子了,在经济学里,这一效应被称为“边际效益递减率”。

  开车、拍牌,其实也是一样。当我们在最初没有车时,想拥有一辆车的意愿非常强烈,买车后也会给生活带来一系列变化,但随着在车上的各种花费越来越多,包括拍牌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一辆车带给我们的边际效应也会逐渐降低,直到很不合算。这时,再有一辆车的感觉,其实已经不好了。

  不信吗?算笔账吧。以购买一辆很普通的家庭用福特福克斯轿车为例,裸车价格目前约12.5万元,算上新车的各种税费与装潢,一般到手需要14.5万元。一般而言,一辆车开10年差不多就需要更换,也就是说,就此一年用车的基础成本就需要1.45万元,再算上每年必不可少的保险,每年约3000元,停车费上海的小区一般需要300元,也就是说,一辆车买来一动不动,一年就需要支出约 2.1万,平均每天成本约57元,一个月1720元。这只是车一动不动需要支付的费用,要是开起来,就算从不修车、自己洗车,每个月开车上下班,油费、停车费与基本保养一个月至少1000元,如此算下来,买车后每个月的使用成本就是2700多元。

  换一个角度衡量,问题似乎就出来了。2700多元若只分摊到每个月22个工作日,平均一天124元,也就是说,每天若是租车、网络约车、打车、地铁费用不超过120元,那么我就赚了一笔。

  经济上的衡量如此,当我们在车上的支出每个月持续稳定后,之后投入的就是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应对各种想到或者想不到的问题。在上海开车的这5年,经历过堵在路上的无聊、车突然不知道哪里出了毛病时的着急、车被人蹭了却找不到人的郁闷、每每停车兜了多少圈找不到车位、被人吆三喝四的无奈,逐渐的我和家人都得出了一个结论:开车,永远没有坐车开心。

  在一辆车上付出的越多,越来越使我感觉到在车上的收获越来越少。的确,不用再在地铁里被挤成饼了、周末可以开车出去自驾玩了、有急事可以随时出发了……但也就在这几年,上海的路开始越来越堵了、开车开始越来越时间无法保证了、肚子因为走路变少开始凸起了……

  再想想买车的初衷,堵在路上的日子是一种生活方式吗?有了车真能让生活更方便?通过边际效益递减率,真的逐渐再也激不起理性人的兴致了。

  拍牌的“阿莱悖论

  

  开车如此不划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车拍车牌?不少人说,因为上海今后将出台新的车牌政策,以后上海牌越来越难弄,所以现在一定要抢。其实,如果用最基本的经济决策论来评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阿莱悖论。

  1952 年,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对100人测试一场赌局,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然后再用一个新赌局测试,赌局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C。

  前后两场实验中,人们什么也得不到的可能性风险增加了,但前后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按阿莱自己的解释,这一悖论,实际非常符合人们在接近必然时对安全的偏好。出现阿莱悖论的原因是确定效应,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如今,许多人对车牌的热衷实际也是阿莱悖论的体现。未来上海车牌怎么改、如何改还未出台,但对一张确定车牌的渴望占据了绝大多数车主的心,于是进入到部分非理性的状态之中。且不说每个月4%的中标率如此低下,即使按照当下上海的状况,未来开车也未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也简单,就算上海以后完全拒绝外地车牌进上海,如今每个月上海私家车新牌的额度也有8000——10000张,也就是说,上海每年新增上路车至少10万辆,这还不算单位车辆和经营性车辆。按公开信息计算,截至2015年底,上海已注册的小客车达247万辆,依现在的增长速度,10年后就是 347万辆,以一辆车长约2米计算,总长即达6940公里,长度约相当于目前上海所有高架路的10倍。也就是说,就算将所有外地车排除,10年后光上海本地车的数量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堵,还是必然的,就算买了上海车牌,也不会再有如今限行时畅快的感觉。

  其次,更多全新出行方式,使开车的性价比更低。远的不说,用目前的滴滴拼车,笔者从徐家汇拼车到浦东机场也只需60元,全程约50公里,还以福克斯百公里10升油计算,耗油费用即需要约30 元,比起自己开车、停车的费用,和过去打车需要160多元的花费,如今全新的出行方式显然很有性价比。再加上越来越便宜、方便的日租车,每天100多元的费用,连今后想出去自驾的问题都解决了。

  依照此逐渐推论,不开车后,选择打车、租车、网络约车今后必然将性价比越来越高。

  想到这,再看看几十万人竞争一张小小铁皮的激烈,拍不到车牌后的郁闷,以及不断推高的价格……拍牌,你真的想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