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间直接投资新走向及对策
特朗普对中美之间直接投资的态度,对于中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挑战增多,但机遇仍大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从长远利益着眼,实行谨慎积极的策略。
智库观点 徐杰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坚持“美国优先”的理念,发布了一系列贸易保护的政策。中国作为其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对象国,遭遇到一系列贸易摩擦。在中美直接投资领域,美国也有开始收紧的苗头。201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USCC)向国会建议,禁止中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公司资产或是获得美国公司的有效控制权。特朗普在2016年的一次竞选活动中,也曾反对来自中国的企业竞购芝加哥股票交易所。
特朗普任期内,中美两国间的企业直接投资会有什么新走向?中国应如何应对呢?
一、中美两国间企业直接投资遭遇较大阻力
一是美国限制制造类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
特朗普为了留住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不会鼓励美国企业大规模外移。他曾在视察空调制造商Carrie的印第安那州工厂时,警告将工作外包的公司会承担一定的后果,并称该警告若不奏效,将采取惩罚措施。他曾与苹果CEO库克通话,希望苹果公司的生产线回归美国。他还“威胁”各大车企,要对其在美国境外生产的汽车征收高额税金。
特朗普采取了降低企业税率等措施,吸引本国企业回归美国。特朗普的减税政策包括:把目前35%的企业税大幅调降至15%;设立领土税系统,为美国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场地;对美国公司在海外持有的万亿美元资产一次性收税,以促使美国企业将海外资金回流到美国。特朗普还计划取消一系列过于严格的行业监管政策。
特朗普的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福特汽车撤回了在墨西哥工厂的投资计划,退回美国国内。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也确认了在美国工厂增加2000个工作岗位的计划。2016年12月,苹果公司最大的代工合作方富士康已经证实,他们正在评估在美国建厂的可能性,已经针对在美国拓展运营展开初步洽谈。
具体到美国制造类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显然会遭遇一定的阻力。当然,美国企业会在计算过收益与成本后,做出符合其利益的投资决策。2017年2月10日,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芯片制造商美国格罗方德宣布,将在中国成都建立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价值近百亿美元。这说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国家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供应链,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二是美国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
特朗普会支持美国高端服务类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为此,特朗普要求其他国家放开更多的市场。今年年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中国承诺,将加大对高端服务业的开放力度,进一步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限制,适当提高金融机构中外资股份的比例。
特朗普希望提高美国对国际投资规则的影响力。其目的在于使得本国的利益和意志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特朗普曾表示,北美自贸协定损害美国的制造业,造成大量工作岗位流失。美国要么退出该协定,要么就协定内容重新进行谈判。美国商务部长曾表示,美方希望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北美自贸协定重新谈判中作出与TPP谈判同样的让步,希望将数字服务纳入北美自贸协定重新谈判范围,并收紧原产地规则和完善争端解决机制。这表明美国的本意是希望提高规则门槛,要求对方开放更多的市场,更好地保护美国企业的权利和竞争优势,而不是断然中止与他国的投资协定。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目前处于暂停状态,美国可能会在适当的时机重启,其标准可能会较之前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三是美国对于中国企业投资有保有压,限制增加。
在基础设施领域,美国依然欢迎世界各国的企业进行投资。特朗普政府基础设施计划执行委员会的联席主席之一的理查德·勒弗拉克说,在特朗普签署的一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中,2000亿元来自政府层面,其余8000亿元将吸收民间资本。为此,美国欢迎全世界的资本加盟,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
在中端制造业领域,美国也欢迎他国企业进入。美国各州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以增加本州的就业机会,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它们纷纷提出了优厚的减税、补贴等条件,有的州甚至提供免费的工业厂房用地。这对于有着优质、富余产能的中国制造类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美国对于本国的金融业、高科技等领域保护较多。美国的金融业准入一直处于明松实紧的状态,在高科技领域对于中国企业则存在种种有形无形的限制。在贸易上,美国政府对高科技产品进入中国实行限售。在直接投资上,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企业并购其高科技公司一直极为敏感,竭尽所能加以阻拦。中国的华为公司多次试图在美国并购科技类企业均受挫,紫光公司在并购西部数据上也被最终阻止。美国还阻止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售高科技产品,甚至直接出面阻止中国并购其他国家的高技术企业。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在这些领域对中国的限制很难移除。
二、中国的对策:着重长远利益,行事谨慎积极
总体而言,特朗普对中美之间直接投资的态度,对于中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一是可能会减少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数据显示,美国针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近些年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上涨。特朗普时期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二是可能会给中国投资美国的能源、金融和高科技领域增加一定难度。三是对于正在进行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会带来不利影响,特朗普可能会趁机提高要价。四是对于中国赴美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就是说,挑战增多,但机遇仍大于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从长远利益着眼,实行谨慎积极的策略。
一是支持“真实”投资实业的企业走出去。
特朗普的贸易与投资保护政策更多地是为了迎合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政治利益而牺牲了经济利益,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了长期利益,为了中产阶级的利益而牺牲了精英企业家的利益,为了制造业的利益而牺牲了高科技企业的利益。长期下来,必然会带来突出的负面效应。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不动摇,坚持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程度,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尽管在当前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我国企业存在大举流出的情况,一些资金流向了娱乐、房产、酒庄等虚拟经济领域,导致外汇储备快速下降,有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性措施。但是对于相关投资项目进行真实性审查之后,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还是应该提供高效的换汇服务。
二是启动与欧洲的自贸区协定谈判。
欧洲自欧债危机以来,经济上一直没有明显的起色。欧洲各国希望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从而能够带动本区域的经济走出低谷。同时,与欧洲进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谈判,对于中国开拓和深化欧洲市场,都是重要的机遇。目前中欧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关系融洽时期。中国应该主动提出与欧盟进行自贸区的谈判,并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这一前提来开展谈判。中国在与韩国、澳大利亚的自贸区协定中,标准在不断提高。在中欧自贸协定谈判中,可以尝试更高的标准。自贸区谈判一向有“羊群效应”,相信对于美国也会起到“刺激”作用。
三是“倒逼”美国启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对于中美两国都有巨大的益处。一旦协定签署,在美投资的中国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投资保护,如减少美国的外商投资审查制度对于中国企业的隐形阻挠,降低美国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更重要的是,这一协定能够帮助中国提升在国际投资制定权中的地位,帮助中国从规则跟随者角色上升到规则参与者。同时有助于推动国内相关制度的改革,释放制度红利,释放潜在的经济增长活力。美国企业也能够更深度地融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特朗普暂停与中国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应该是希望提高要价,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一谈判。中方应该一方面表达继续谈判的意愿,另一方面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徐杰,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