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热线》邀请市领导与市民探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更好地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

27.05.2016  11:34

  2016年度《市民与社会·市长热线》广播直播访谈节目,昨天邀请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围绕“如何进一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主题,与市民进行交流。对于解放日报·上海观察APP文章引发的市民提问,周波表示,上海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发国企的创新活力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对相关政府部门的职权也做了“明确分工”,使产业链和创新链更好地对接。

  从三方面打通科研与产业

  市民蒋先生说,前天是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意见“22条”发布一周年,他在解放日报·上海观察APP上看到一位教授写的文章《同为“22条”,沪深科创有何不同》,很受启发。“我觉得上海的基础非常好,有很多创新技术,但在科技创新和产业之间如何打通方面,好像做得不是特别好。

  对此,周波表示:“蒋先生说得非常好,深圳以及其他省市在科技创新上做了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学习。上海的产学研如何有机结合?我们做了深入反思,发现创新主体的作用过去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他分析指出,上海经济构成中,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国有企业占半壁江山,两者加起来将近有80%。国企、外企都是大企业居多,如果它们没有活力,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就会大打折扣。为此,上海出台了“三个视同于、一个单列”政策,规定国企凡从事新兴业务创新活动,包括兼并、收购创新团队以及海外并购,经过认定后,可以视同利润。这样,国企经营者就不必担心投资风险和业绩考核了。这项政策的效应已经显现,如上汽集团在硅谷设立了风投,与阿里巴巴合作互联网汽车,还在开展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创新项目。

  此外,上海要激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为了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本市从前年起就开始实行“三权下放”,使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政府方面,以前有十几个部门在做科技前沿布局,如今明确了分工:科技前沿布局以及人才、环境等支撑,全部由科委牵头;技术创新则由经信委牵头,从而更好地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

  要加大众创空间宣传力度

  大众创业也是许多市民关心的问题。创业者王先生反映,他向本市一些创业园区借房子,对方说如果小于100平方米,就不提供。他所在的创业团队只有3人,不需要这么大,于是向园区借工位,得知一个工位的月租金为1500元左右。这样一个月需要4500元,再加上管理费、水电煤,他觉得也不划算。“后来我想,我是上海人,能不能用自己家的房子做注册地址呢?工商规定企业注册地必须在商用房里,我感觉不是很合理。

  周波回应说,政府和社会正在群策群力,降低创业者的成本。上海现有各类众创空间450家以上,其中有“高大上”的,也有适合初创企业的,能提供低价或免费工位,当然,入驻项目要经过众创空间筛选。“政府很关注降低创业成本,王先生没有找到这类众创空间,可能是信息不对称。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包括微信在内的各种渠道,让全社会知晓。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家企业把创业过程做成了11部短片,在爱奇艺上播放,有1亿多点击量。”对于把自己家作为公司注册地址的想法,他表示会让有关部门研究一下。

  据介绍,如今上海创新创业者人数显著增加。今年一季度新设数千家企业,较去年同比增长40%。近年来,上海本地创业者也在逐年增加,“白领文化”不再是绝对主流。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