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与脑科学研究院青光眼研究取得新进展

22.04.2015  16:52

青光眼是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是不可逆致盲的主要因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是其根本原因。复旦大学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脑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和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美国全职引进的PI王中峰教授、杨雄里院士和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孙兴怀教授通力合作,经过3年多的潜心研究,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著名期刊《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他们利用膜片钳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眼玻璃体显微注射等技术,在慢性高眼压实验性青光眼大鼠模型上发现,受体酪氨酸激酶EphB1和ephrinB2蛋白表达在视网膜明显增多,EphB1的变化主要发生在Müller细胞,而ephrinB2在Müller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上,且EphB1的升高早于ephrinB2,提示神经节细胞EphB/ephrinB反向信号的激活。玻璃体内注射EphB2-Fc激活EphB/ephrinB反向信号导致正常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其机制是通过src酪氨酸激酶途径使谷氨酸受体亚单位GluR2磷酸化,进而使神经节细胞膜上含有GluR2亚单位的AMPA受体数量减少,钙通透性增加。而玻璃体内注射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2可以通过抑制GluR2磷酸化,逆转神经节细胞膜上GluR2的减少,从而减弱由注射EphB2-Fc和高眼压引起的神经节细胞凋亡。这些结果提示,EphB/ephrinB反向信号的激活参与慢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干预这一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青光眼神经节细胞凋亡的靶点。

这一研究成果由董玲丹博士,以及王中峰教授和孙兴怀教授联合培养的眼科学博士生高凤(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等共同完成。这是由杨雄里院士领衔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视网膜研究团队和附属医院眼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研究得到科技部“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