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声音]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等9则)

17.11.2015  18:09

[编者按] 大学是社会的智库。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建言献策,独到见解和精彩论断不时见诸媒体。交大新闻网专门开辟“一周声音”专栏,摘发部分专家学者在媒体上的“交大声音”,展示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传承等方面的见解、思想、精神,向专家学者对提升国家和社会软实力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许建平教授: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校学术力量要做好中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提炼

面对时代的历史性重大转型,我国文化发展需要把握两点:一是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二是不能无视工业时代思想文化的激荡。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的差异,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光明网 2015.11.12) 

中国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民间文化和处于二者间的以家族、师承、乡邦为表现形态的士大夫文化。中间层次的文化是中华优秀文体的主体,研究的空间很大,但这块文化单靠地方政府力量不够,需与高校学术力量结合,才能做好发掘与提炼,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新网2015.11.15)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李杰:中国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检测认证机构

中国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检测认证机构,这些机构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产品达到并超过国际水准,走出国门。制造企业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就需要权威公正的检测认证机构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中国制造业所缺乏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系统化正是检测认证机构的强项。仅仅达到标准要求是不够的,客户的内在需求往往都远超国家标准。“无忧制造”意味着通过功能安全与智能制造,解决看不见的问题,达到真正的生产自动化。在此过程中,如何掌控这些不确定因素,将变量转化为定量,检测认证机构则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美通社 2015.11.12)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大城市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

大城市是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其劳动生产率也更高,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发达国家即使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大学毕业生在向大学生众多的大城市迁移。(财新网 2015.11.12)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特别研究员倪凯旋:在大亚湾观测到中微子家族的全部振荡方式

在大亚湾观测到中微子家族的全部振荡方式,意味着掌握了其3种基本性质,有助于中微子未来应用,包括探测太阳、地球乃至星系内部结构,以及非常规通讯等。(解放日报 2015.11.12)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李勇副教授:清洁能源所节约的环境治理费用能大大降低制造业的成本

清洁能源所节约的环境治理费用能大大降低制造业的成本,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绿色环保的能源支持。(央广网 2015.11.15)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缪国平教授:船海工业成为机电行业中重要的出口支柱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建立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造船产量持续增长,船海工业成为机电行业中重要的出口支柱。当前,除豪华邮轮等一些特殊船型外,我国已具备设计建造各类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的能力,如 LNG船、超大型原油船等。到2025年我国有望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的领先国家,实现船海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越。(中国水运网 2015.11.16)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教授马晓青:银行网点转向智能化是降低银行运营成本的必然要求

银行网点不会消失,但是会转向智能化,这是降低银行运营成本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网点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新华社 2015.11.16)  

上海交大耶鲁联合中心主任、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主任赵宏宇教授:数据分析的工具和平台缺乏造成大量信息的浪费甚至误导

现在严重缺乏数据分析的工具和平台,造成大量信息的浪费甚至误导。上海交大—耶鲁生物统计联合中心正在建设世界级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整合的多方合作平台,打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的屏障,构建从实验室到病床到预防、把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疾病防治、临床治疗的新研究体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