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一所中学的“文化自信”:探源百年校史 沁润红色记忆
名师荟萃 办学理念先进
教育离不开老师。历史上的浦东中学名师云集、大师辈出,不仅有著名国学大师钱基博、薛凤昌、唐昌言、胡孟子等为代表的进士、秀才,还有一批海外留学才俊,如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的陈容、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的吴玉麟、英国伦敦大学硕士毕业的钱歌川、耶鲁大学毕业的法学博士康时敏等投身到浦东中学的教学中,同时,部分大学教授也在浦东中学兼课。各行业顶尖人才打造了学术高地,为历史上的浦东中学赢得良好的声誉。
浦东中学留德同学会
浦东中学也十分注重学生潜质的挖掘与培养。如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学制的改革,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材,设定课程。浦东中学开办时,就设立甲乙丙丁戊五年制,后改为四年制。1916年8月实行文、理分科,1919年又改为五年,并且为学期制。1923年实行三三制新学制。实行学分制,初中凡习满168分为毕业,高中习满150分为毕业。这样的学制显然为学生早日成才提供了鼓励和支持。如王淦昌用4年时间完成了6年的中学课程,施士元用5年时间完成了6年的中学课程等,为有特殊潜质学生的加速成长创设了机会。
学校在开办之初,就开设了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之类的课程。浦东中学从上世纪一十年代开始,相继确定“升学班”、“普通班”、“职业班”(教育类和商科类)、“工业班”,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予以不同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针对云贵川等内地的学生,因为交通偏僻,很难聘到优秀的理科教师和外语教师,而开设“特别班”,专门招收当时文化落后的边区、内地旧制中学或程度相当的学生。上世纪二十年代校友罗尔纲初进浦东中学时,乃英文白丁,经学校特别补习,旋考进上海中国公学,治学不辍,成就卓然。他在书中回忆道:“我的家乡广西贵县……我读的旧制中学,英文、数理化等科教师常常请不到……浦中在高中设置特别班……他们可根据短缺的课程选读高中各级课程,上课随班听讲,宿舍则另在一处……我在校时(1925年)这个特别班几乎都是广西、广东、四川的学生,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这是浦东中学对边区、内地的旧制中学生一极大的栽培。”
学校配备的教学设备放到今天也不落伍
在重理不轻文的前提下,学校购买了非常先进的学生实验器材,尤其是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器材,即使放到今天,也不落伍。
浦东中学还积极筹办图书馆,在当时,可以与大学齐名,很多大学的研究者,也会到浦东中学来借阅相关书籍。
传承校史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有历史,有传承,就有自信。通过研究百年校史文化、“寻找浦中校友”等系列活动,浦东中学全校师生感悟“勤朴”校训,传承校史精神。实现了以丰厚的校史文化为载体,将校史资源与当下教育有机融合,将文化传承与课堂教学无缝衔接,将校史文化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统整起来,形成了浦东中学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
校史馆珍藏(汪伟秋 摄)
每年清明,全校师生都会在杨公铜像前进行“祭奠校主杨公,缅怀先贤英烈”的清明祭扫活动。这项活动能使同学们更加明白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也更坚定同学们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告慰青松下长眠的先辈们。
参观黄炎培故居、张闻天故居也是浦东中学每年的传统项目。在“学长”居住的地方,浦东中学校友怀着无比的崇敬之心缅怀着先贤,遥想着“学长”当年于浦东中学求学之光景,仔细学习着“学长”波澜壮阔的一生,感悟着先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终身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怀。
此外,自2014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寻访校友”的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互联网上的信息搜索,校友信息的甄别,辗转寻找校友,牵线搭桥的相遇,面对面的采访,让学生们深受教育。本次实践活动获得了师生的积极参与,赢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本次调查活动概括为:感悟真实,参与面广。6月份学校发放调查报告42份,9月初回收38份,根据调查结果分类,分成三大类:大有斩获型、小有收获型、一无所获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的找到了全国劳模刘恕、著名教育家戴炜栋等;有的找到非常普通,但普遍具有“敬业、乐观、善良、向上”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真实体验了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底学校决定创建“浦东中学校友文库”,向所有浦中校友(对于浦东中学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名誉校友、在浦东中学求学过的学生、任教过的教师、担任过的校董)征集相关书籍,校友文库“征集令”一出,全校师生群情踊跃,与之呼应的系列活动旋即展开。淘书乐、捐书乐、读书乐……在充实“校友文库”的同时,也启迪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学榜样。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校史文化,寻找自己最崇拜校友的足迹,开阔视野,自觉地将校史文化、校史精神内化,不断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用一生的实践去传承校史精神,努力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特别鸣谢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对此文提供帮助)
侧记:一份穿越百年的托付
浦东中学现任校长倪瑞明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浦东,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区域。”
也许很多人印象当中的浦东,在1990年开发开放之前,只是个大农村而已,当年流行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然而,一个世纪以前的浦东中学,就已经开始对上海乃至中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2013年8月,倪瑞明调任浦东中学,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对他说,“这是一所历史名校,希望你去之后,能重振历史名校”。当倪瑞明走进浦东中学斑驳古朴的校史馆,第一感觉是震惊,第二感觉是怀疑,第三感觉是惭愧,因为对这所学校知之甚少。
在这之前,倪瑞明已经有五所学校17年的党政管理经历,1996年在美国教学交流,回国之后,下半年在建平教育集团内的学校开始党政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除了教育系统内的学习和培训,在30岁那年,他还自费学习EMBA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和迁移企业管理经验。但面对这所百年名校,倪瑞明依然没有思绪。
倪瑞明决定先从研究学校的历史开始。“也许历史可以告诉我,该如何去做。”倪瑞明告诉记者。白天,倪瑞明要完成常规的教育管理工作,到了晚上,就浸泡在故纸堆中,面对繁体字和竖版格式,字典始终不离左右。搜寻与挖掘有关党的珍贵历史文物的工作从未停歇。
三年后,在读完了校史馆内所有的毕业纪念刊、校友登记表、校友来信;又与新区档案馆沟通,获得了市区两级档案馆内浦东中学的史料;后又收集了分散于上海图书馆、北大、复旦、华师大等高校内与浦东中学相关的史料后,倪瑞明释然了。
“我们要做的不是重振历史名校,因为时代已变;我们要做的是传承历史名校的文化精髓和校友的精神,尤其是校主杨公‘毁家兴学、为国育才’的精神。”倪瑞明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责任和担当的榜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学生千差万别,我们无法让每个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同样优秀,但在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培养上,不应该有差异。”
名家碑廊(汪伟秋 摄)
今年暑假,浦东中学现任校长倪瑞明在学校里建成了梦想已久的碑廊,把近代四十多幅名家大师给浦东中学的题词镌刻于碑石之上,他希望学生能每天浸润在这样的文化中。在碑刻中,他最喜欢的是胡适先生所题写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源于杨公当年创办学校的思想。
用故事阐释真理,用细节展示精神,历史就变得更加可亲,文化也变得更有分量。或许对倪瑞明来说,这就是一份穿越百年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