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马克思主义为魂,人民性原则为根, 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综述

15.06.2016  00:22

      为推进学院“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5月17日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展开热烈讨论。此次学习和讨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在教学科研中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一、关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划时代重大意义的认识。

      鲁品越教授 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是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的鲜明概括,指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与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能够荡涤弥漫在哲学社会科学上空中的精神雾霾,创造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朗朗晴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然高屋建瓴,鞭辟入里,让人醍醐灌顶,同时又切中肯綮,循循善诱,给人以启发和警醒,值得每一位爱国者,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思,深思,再深思!
      丁晓钦副教授 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道路问题,即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场问题,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方法问题,即加快构建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问题,即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范宝舟教授 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创新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是着力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为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科学的路径;四是深刻阐述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加强领导的方式方法,把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与机制保障落到实处。

 

      二、关于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认识。

      鲁品越教授 认为,在今天,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在喊“大话空话套话”,而是切中时弊的时代箴言,是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步入正道的迫切需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社会科学领域的这些现象,直接侵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全社会发生信仰动摇、道德滑坡、马克思主义正气受到压抑、西方思潮的歪风邪气横行的局面。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的真理,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真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然沉浸在由所谓“普世价值”、而不是当代实践支撑的“市场乌托邦”、“民主乌托邦”的幼稚幻想中,这样的研究必然陷入歧途;其次是因为我们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祉。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思潮的根本区别,正是时时刻刻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科学地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将会忘记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使命是为人民服务,或者虽然有心为人民服务,但找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路径;再次是为了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当代西方社会流行的思想体系为指导,成为国际思潮的精神奴仆,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

 

      三、关于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根本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认识。

      刘光峰教授 认为,所谓坚持人民性,就是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对一个政党而言,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立足于哪个阶级的立场,替什么阶级说话、办事和服务,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这是一个根本立场的问题,也是政党的根本宗旨问题。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建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获得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断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作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今天,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性。要坚持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主体,并使之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具体制度中。
      夏明月副教授 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哲学问题、价值问题。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所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只有把先进的思想从个别意识上升到人民的意识,再升华到国家、民族的意识,乃至最后到达全球意识。如此,人类思想理论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面对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为人民理清思路,认清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积极集聚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
      范宝舟教授 认为,坚持人民性原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是唯物史观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生动体现;坚持人民性原则是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属性相一致的。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纯粹的事实判断,而是有着严格的、鲜明的政治属性的。它必须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人民性原则必须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放在党和国家、人民所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四、关于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5•17讲话精神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章忠民教授 认为,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应当有一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一方面,要扎实地搞好自己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更重要的是,要拿出有自己特色,又能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其次,除了注重搞好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岗位工作,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之外,还应当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要善于利用各种平台,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服务于社会、社区、企业和学校。最后,在今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全面贯彻和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把解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避免在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和挑战面前出现信心不足和失语现象,彻底解决“挨骂”问题,就像我们较好地解决了“挨打”问题和“挨饿”问题一样。 马拥军教授 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这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人员是一个严重的警告。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要重视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学习,把它纳入教学计划,让大学生读原著、学原著、懂原著,全面地而不是一鳞半爪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真精神。我们将在已经举办了十期的“经典悦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学生中开展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活动。 范静副教授 认为,要始终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不断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路径,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入脑入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刘晓音博士 认为,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当中紧紧围绕这项重要任务,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通过调查研究掌握鲜活的国情,利用自身学缘优势开展国别比较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一份力量。 龚剑博士 认为,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者而言,应当加强经验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做贡献。 陆夏博士 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我深有感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作用不容忽视,且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应该坚定中国特色道路,继续繁荣并创新相关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形态。

 

      五、关于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

      冯金华教授 认为,习总书记讲话启示我们,基于新发展理念,可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深刻总结人类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充分借鉴以往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所得到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指明了一条更加高效、更加协调、更加持续、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发展道路,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要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炯博士 认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仅是一个“怎么说”的问题,更是一个“说什么”的问题。我们必须有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总体思路,而且必须有持续增强提升当代中国发展解释力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应当深刻地认识到,“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我们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解释力的研究是关键,学术研究是影响和决定我们话语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之“本”。
      汪传发副教授 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历史上每一盛世的出现,都得益于并巩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进一步提升、强化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的出现,正是基于自身文化的坚定自信,主动吸收、积极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仅巩固和发展了文化自信,而且深深影响着周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增强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是民族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学术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先导,文化自信是学术复兴的生命,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构成了文化自信生命力的深厚源泉。 丁晓钦副教授 认为,要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三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是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和保证,坚持理论自信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坚持制度自信才能更好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曹东勃副教授 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深入社会基层搞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相结合,锻造出经得起事实和历史检验的学术话语体系。 汪堂峰博士 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的产物,这种历史不仅是时间的概念,而是特定的时空概念。因此,作为特定时空坐标体系下的中国,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既不能“言必称希腊”,也不能“言必称西方”。即便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界,也没有“言必称希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东施效颦,不能邯郸学步,而是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空坐标体系,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予以深刻观照。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6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