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6年1月17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亚太遗产中心(上海)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来自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管理部门的住建部城建司及省市申遗办的领导、全国风景园林及文化景观相关院校的学者、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全国相关设计院专家等近60人参加了此次成立大会。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风景遗产处处长左小平女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磐岩女士、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朱祥明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执行主任邵甬女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等参加会议,国际遗址古迹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主席Steve Brown先生发来贺信,热烈祝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伍江对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同济大学是中国建筑规划类院校中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学校,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面有深厚的积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风景园林领域更多聚焦文化景观这一国际前沿议题的研究。同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风景园林事业。
左小平女士向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风景园林学会、同济大学表示祝贺,并特别感谢同济大学为中国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事业所做出的长期而卓越的贡献。她指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世界遗产的重大贡献者,是民族的珍贵遗产,希望专委会继续在文化景观领域为我国风景区保护探索中国之路。
与会专家们表示,文化景观作为重要的遗产类别,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化景观倡导的整体、动态的方法论视野,对于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世界遗产保护有特别突出的贡献;文化景观作为我国近几年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从人地关系重新考量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文化景观教学、国内外学术交流、文化景观遗产管理及发展等相关领域尚处于初始阶段,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成立专业委员会,正当其时,对于促进文化景观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开创性发展,促进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开发将发挥重要作用。
李振宇指出,景观与文化密不可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风景和名胜紧密联系,园林就是诗情画意,园林就是文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景观的文化属性更加凸显;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独特的文字、文学艺术和景观欣赏方式。
Steve Brown先生表示,在中国成立第一个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令人激动,希望专委会关注研究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推广景观遗产的认知、保护及智慧利用,用文化景观方法框架鉴别、管理和展示遗产景观,为中国建立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交流的平台。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教授主持了专委会的成立。专委会聘请了北京大学教授、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先生,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风景名胜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延惠先生,以及住建部风景名胜专家、教授级高工张国强先生三位风景名胜区领域的老前辈作为专委会的特聘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韩锋教授出任专委会主任,五位副主任委员分别为(按拼音排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陈耀华;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金荷仙;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杨锐教授。专委会挂靠同济大学,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严国泰担任秘书长。
国际遗址古迹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专委会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韩锋教授做了专委会成立说明报告。报告详细陈述了文化景观的中国及国际探索历程,就“什么是文化景观、为什么需要文化景观这一平台,以及怎样在中国开展文化景观工作”三个基本问题与与会者做了汇报与沟通。她指出,中国卓越的自然观、灿烂的农业文明、土地利用的智慧以及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所蕴藏的巨大文化景观价值,是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智慧途径和工具,对于世界文化景观多样性及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具有重大的潜在价值,需要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和实践。
会上,谢凝高教授作了关于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保护体系的学术报告。来自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专家代表,来自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扬州西湖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办公室、湖南南岳管理局遗产管理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浙江省城乡规划协会的代表们分享了各自领域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和感受,并从文化景观的学术研究、保护实践、专委会建设、文化景观教育培训以及政策制度影响五个层面提出了对专委会工作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