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观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图]

26.10.2015  10:01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江晓原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晓原在本书中所探讨的科幻电影的独特价值——反思科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观影的新思路,而且为科幻电影以及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导演、编剧、制片人、作家等等,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纲领和思想资源。 

科学史专家江晓原的新著《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近日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学者对科幻影片的深度解读,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具有思想深度的力作。这本书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解读科幻”的思维碰撞,也给科幻爱好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  

一个科学史大家如何开启了对科幻电影的兴趣呢?说来也很有趣,起因完全是因为2003年非典时期正常工作停顿后作者的偶然兴趣。然而江晓原一看就是十几年,把这种休闲方式转化成学术研究,先后在各大知名媒体发表了大量科幻电影的影评,并在学界首创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将科幻作品纳入科学史的研究视野,同时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到对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面貌。本书即是江晓原历年影评的精选结集。  

江晓原表示,随着他对科幻电影的日益亲近,才逐渐发现了科幻电影真正独特的价值所在。  

这个价值,一言以蔽之就是:影片的故事情节能够构成虚拟的语境,由此呈现或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  

如果这样说太抽象了,那也许可以举一个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有一次江晓原到北京师范大学作关于科幻电影的演讲,其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它们看我们地球人就像低等动物,那它们还会不会有兴趣和我们沟通或交往?当时他问同学,你们当中有谁曾经产生过想和一只蚂蚁沟通或交往的欲望?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搞笑说:“以前没有,但经您这么一说,现在有了。”  

他举这个小例子是想说明,有许多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是不会被思考的,或者是无法展开思考的,如果硬要去思考,就会显得很荒谬,显得有些不正常,至少也是杞人忧天式的。  

也许有人会问,其他类型——比如言情、战争、警匪、动作、剧情、史诗等等——的电影,难道就没有这个功能吗?  

江晓原的回答是:它们绝大部分没有这个功能。“道理很简单:一旦它们的故事涉及对科学的思考,它们就变成科幻电影了。”而通常只有科幻电影,能够在它构造的语境中,对科学提出新的问题,展现新的思想。他强调,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科幻电影在另一方面的贡献同样是独特的,是其他各种电影类型通常无法提供的。  

在西方的幻想作品中(电影、小说等等),可以注意到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他们所幻想的未来世界,几乎都是暗淡而悲惨的。  

这些年来,江晓原观看了上千部西方幻想电影,还有不少科幻小说,竟没有一部是有着光明未来的。结尾处,当然会伸张正义,惩罚邪恶,但编剧和导演从来不向观众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么多的编剧和导演,来自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却在这个问题上如此的高度一致,这对于崇尚多元化的西方文化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奇怪现象。  

对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对未来世界的悲观预测,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至少可以理解为对科学技术的一种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幻想电影和小说无疑是科学文化传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江晓原认为,好的科幻电影是一个窗口,一个了解思想的窗口,尽管真要传达深刻精微的思想,它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对于其它类型的电影,他也持同样观点——将它们视为了解文化的一个窗口。  

与专业影评人不同,江晓原特别强调了观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一、想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二、了解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三、建立对科学家群体的警惕意识;四、思考科学技术极度发展的荒诞后果;五、展望科学技术无限应用之下的伦理困境;六、围观科幻独有故事情境中对人性的严刑逼供;七、欣赏人类脱离现实羁绊所能想象出来的奇异景观。这七个理由关注的都是影片故事背后的思想文化资源。《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全书按科幻电影的主题分为十章,涉及180余部科幻影片,既有影史上著名的重要影片,比如《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等,也有作者独特视野中的小众影片,如《链式反应》《双瞳》等。这些影评深刻讨论了作品对科学的反思。  

随着中国科幻电影《三体》的投拍,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讨论越来越多,“中国科幻元年”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它只能以一部成功的中国本土科幻大片来开启。江晓原在本书中所探讨的科幻电影的独特价值——反思科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观影的新思路,让读者重新认识科幻电影。更重要的是,为科幻电影以及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导演、编剧、制片人、作家等等,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纲领和思想资源,每个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创作者从中都会得到启迪,找到灵感。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10.23 第10版 读书 

原文: 观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