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盛世修史展新篇

22.01.2016  14:04

一部毕五年之功,集全国40余位顶尖级科学史专家之力,共300余万字,写尽中国上下五千年科学技术发展的大书——《中国科学技术通史》,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主编的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大制作、高配置被誉为“学术的头等舱”,而作者队伍也被称为“梦之队”。无论是傅熹年院士贡献大作“中国古代建筑”,还是邀请两位中科院自然史所前任所长刘钝、廖育群的加盟,又或是将“两弹一星”的条目交给科学史新秀黄庆桥,这些都来自本书总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的策划与组织。      

江晓原笑言,要为中国科学技术修一部通史,基本史实已然在那,“盛世修史”主基调亦已设定,对于主编而言,其实“可操作空间甚小”。但素喜别出心裁的江晓原,当然不会甘心让这样一部大书流于一般的修史操作。    

于是,在作者队伍上,力求“阵容豪华”——尽可能约请各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参与这部书写作的许多作者,依然清楚地记得五年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研讨暨签约会,“那次签约会就像一次科学史领域的全国峰会,科学史大家悉数到场”。      

而主编更大胆的做法则是,在结构上借鉴百科全书的“大条目”方式。全书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分为五卷:《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和《旧命维新》。每卷中也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    

“很多人在编史时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历史,还是按事件来讲。按时间顺序会把事件弄得支离破碎,但是如果只按事件讲,历史的脉络又不那么明显。所以我们借用了大百科全书“大条目”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两种讲述方式都有兼顾。”江晓原说。    

最终这部书呈现的结构是,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疏密不等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点,而这些点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名家之作。    

虽“全书不求面面俱到,专题务求博大精深”,但为了弥补不能面面俱到的缺陷,第一卷《源远流长》中又设置了“名词简释”和“中西对照大事年表”,未能列入专题而又为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所需的有关情况及事件,在那两部分中得到了体现。    

可否两全其美

全国妇联副主席焦扬是《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出版的推手之一。2010年时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的她,陪同国家领导人考察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谈及关于中国科学技术的通史类著作。回到上海后,焦扬便想出版一部新时代由中国人自己写作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科学史博士出身,该社的科学文化图书乃是一大特色。焦扬便有意向将该项目交与上海交大出版社,韩建民欣然应允,并举荐江晓原为总主编。    

说实话当时心里真没底,我经常与出版局的同事、出版社的编辑聊这部书,要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后来与江老师见了一面,他分析了我国已有的科学技术通史图书的得与失,又谈了如果要做应该做成什么样,立意如何,格局如何。听完后我再无纠结。今天面世的这部大书就是当日畅想的模样。”焦扬说。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通史类著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学术性的,供学术界使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由李约瑟主持、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从1954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进入21世纪,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也出过同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卢嘉锡总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3大类29卷。    

另一类面向较多读者。比较重要的有1982年出版的两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六人编著。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过五卷本《中华科学文明史》,该书系李约瑟生前委托科林·罗南将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已出各卷及分册改编而成的简编本,意在提供给更多的读者阅读。    

在江晓原看来这两类图书在学术性以及普及性上都有缺陷,而他要做的通史,不仅要有学术价值,还要雅俗兼赏。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阵容豪华的作者队伍和“大条目”的操作方式。也正是这一大胆的设想打动了焦扬。    

雅俗如何共赏

事实证明这种操作模式是成功的。“大条目”方式让《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百科全书”,由于条目皆出名家手笔,采纳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自不待言。江晓原说:“即使是专业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许多新的专业成果和思想观念。有些专题是学者一辈子研究的心血,这与网上‘百度’一下就可轻易获得的知识当然不一样。”    

而且这种模块式的结构特别利于更新,只要研究领域有新的成果大可改善并替换。    

那雅俗共赏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一部300余万字的大书,普通公众如何能承受?“这还是要归结到‘大条目’的优点了。”江晓原说,“公众如果想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某个事件或概念,只需选择阅读本书相应专题即可,并不需要通读全书。而借助全书目录及‘名词简释’和‘大事年表’查找相应专题十分便捷。”    

专家点赞: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我很喜欢这套书的装帧,厚重而不沉重,不华丽但典雅、朴实。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这部通史云集了如此多的专家,与科学史学科研究的成熟和细化有关,科学史专家也在趋向专门化。今天夸好电视剧的流行说法是“良心剧”,这部书也是“良心书”。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记得江晓原曾给我讲如何选书来读?第一看作者,有些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值得看;第二看题目,有些题目无论谁写的都值得看。《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别的书取过这样的标题,而江老师写的书,甚至是性学和科幻,都值得期待并认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我很赞成这一种结构方式,真是蛮机智的,能规避风险,又切实可行。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潜伟:我特别喜欢这五卷的标题,从《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到《旧命维新》,非常精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我们以往把历史当作旧账本,以为编通史有客观存在,谁编都一样。但历史并不是一个旧账本。为什么有的科技史著作不好看,因为作者掌握的史料很丰富,但是史学观念很陈旧,对文明理解很肤浅,只能作为史料来看。我很愿意看到江老师编的史。而且这种编法让看起来很厚的书,其实很薄。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我知道上海交大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也付出了超大的努力,接受了严峻的考验。100多个专题方向,难度可想而知。听说编辑人员分成两个队伍,由专业编辑必须具备科学史专业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按照学科背景对内容进行加工。统稿编辑确保40多位作者书稿编辑质量的无误,用词准确,规范体例。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江晓原总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6.01.22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