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国“熊猫计划”首发数据

25.08.2014  16:09

  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导的大型暗物质探测实验组PandaX(熊猫计划)对暗物质的理解和探测实现新突破。今天,PandaX合作组发布了实验组使用120公斤级液氙探测器所获得的首批数据,数据对以往实验中轻质量暗物质疑似信号提出了强烈质疑。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高能物理文献网上发布,研究论文即将在《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英文版)杂志发表。

  专家认为,PandaX作为中国开展的首个百公斤级大型暗物质实验,标志着中国在暗物质探测这个前沿科学领域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表示,尽管此次实验结果是“”,但其“是物理学和天文学融合的重要成果”,重要性毋庸置疑。

  PandaX合作组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季向东介绍,该实验组设计和研制的120公斤级液氙探测器,灵敏度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对至今为止所有疑似暗物质探测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信号进行高精度验证。但是,PandaX合作组至今尚未发现任何暗物质的事例,这个测量结果和其他一些实验所发现的轻质量暗物质疑似信号不兼容。

  本世纪以来,国际上相继开展了20多个暗物质探测实验。意大利DAMA/LIBRA实验、美国CoGeNT和CDMS两个实验以及德国CRESST实验先后宣称发现了疑似轻质量暗物质的信号,引起广泛关注。

  PandaX是“粒子和天体物理氙探测器”的英文简写,旨在利用在空气中提纯的惰性元素氙(Xe)作为探测媒介寻找暗物质。

  PandaX合作组首期实验中,科学家用约120公斤的液态氙作为靶点子来探测,目标是检验其他实验发现的轻质量暗物质疑似事例。探测规模仅次于世界上最大的、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地下矿井中的一个同类实验LUX。

  季向东表示:“实验的主要困难是屏蔽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放射性。”为了躲避宇宙射线的干扰,PandaX实验在世界最深的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利用极深的山洞上方的岩石覆盖阻挡宇宙线干扰。山洞岩石的放射性由一个100吨的聚乙烯、铅及高纯铜组成的屏蔽体来屏蔽。液氙内部的放射性元素氪则利用蒸馏的方法将浓度降至低于百亿分之一。此外,探测器和屏蔽体所用材料也预先经过检测,确保其不会给实验探测造成显著的本底干扰。

  PandaX项目采用了先进的“二相型氙”技术,捕捉暗物质粒子与氙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而产生的微弱信号。当氙原子受到暗物质粒子的碰撞时会得到一定能量,在液氙中反冲产生光信号和电离电子。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向气态氙漂移,冲进气体产生二次发光信号。这两个信号都能够被探测器顶部和底部光电倍增管阵列探测到,用以判别碰撞所发生的空间位置。最终,利用这两个信号的相对大小便能区分来自暗物质或其他放射性所产生的事件。

  今年5月份开始获取的暗物质探测数据中,PandaX探测器记录了大约400万个事例,在暗物质可能产生的能区中有大约1万个事例,而在探测器最“安静”的中心——37公斤液氙中只有46个事例。经分析,这46个事例全部来自于放射性本底,没有任何暗物质痕迹。PandaX此次结果结合了低阈能和大曝光量两个优势,对以往实验中所有发现的疑似信号提出了强烈质疑。

  PandaX能在如此短的探测时间内得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结果,关键在于使用了近十年来发展最迅速的液氙探测技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宇峰认为,由于独到的扁平状探测器设计,PandaX实验可以达到比同类实验室更高的光采集效率和更低的探测器阈能。据悉,欧洲和美国在这个技术上正在加大投入。目前,世界上运行中最大的该类型探测器是美国的250公斤级LUX探测器。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表示,在首次排除了较轻的疑似暗物质信号以后,PandaX将继续以更高的灵敏度寻找相互作用更微弱的轻质量暗物质。同时,正在建造一个500公斤级的探测器,寻找理论家所预言的、更有可能是较重质量的一类暗物质粒子。

  PandaX项目于2010年正式在中国启动。2012年7月,合作组完成了制冷设备、杜瓦系统内外罐、首期探测器的建造和初步调试,所需屏蔽体在锦屏地下实验室搭建完成。实验设备于2012年8月运抵四川锦屏山。从2012年至2014年初,实验组完成实验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及试运行。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8.25 第04版

原文: 中国“熊猫计划”首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