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提升城市精准治理能力
10月29—30日,以“全球城市·精准治理”为主题的“2017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运用、城市环境治理、城市应急管理、城市群交通治理、城市治理与社会组织、城市群规划发展与治理,对城市精细化治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城市
大数据的运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着引导性与关键性作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凯文·德苏扎认为,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过于依赖技术和外来“进口”的解决方案,没有很好地调动地方性知识,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参与。不同城市在很多方面有细微差别,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我们不仅需要搭建连接与吸引资源、能力和期望的平台,而且需要让利益相关者自己设计,而不是为其设计;此外,还要注重节约成本。城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需要全新的包容性、跨空间边界的治理和协作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对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城市管理职能优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面向大众提供智慧服务方面前景广阔,促使人与城市更加协调。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给未来的城市治理带来新的方案,也会对未来的城市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未来的城市治理需要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和挑战作出全面的回应。
统筹规划现代化城市交通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将继续涌向城市,“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方兴未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认为,如何构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新技术的影响至关重要。新技术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从物理形态看,将产生更大的城市群;从经济形态看,会有更多的无人工厂;从生活形态看,面对面交流将更少;从社会形态看,将产生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从管理层面看,城市治理将更加艰难。
当前,中国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的区域交通枢纽作用也日益明显。然而,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交通发展面临挑战。交通一体化作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如何着眼于城市群的结构和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和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系统成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褚冬竹认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但绝大部分城市站点分布密度偏低,公共交通衔接尚不发达紧凑。加之城市扩张显著,使得距离轨交站点较远、步行难以快捷到达区域的出行质量改善有限,相应的公共空间响应、优化也明显滞后于实际交通需求。未来,为更高效利用公共交通资源,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有必要开展紧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的短途交通衔接与公共空间响应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改善城市出行结构与质量、提升公共空间的适应性。
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城市群已成为决定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会学者表示,在中国,受技术革新、要素流动和产业更新换代等因素影响,区域经济也正由传统的省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20大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
随着城市之间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群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性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孙斌栋表示,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把城市群作为支撑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和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地域单元。他根据对中国每10年开展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1990—2010年间,除了个别城市群外,我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总体呈现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定位,三大城市群都提出了“世界级”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国正在同时建设三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唐少清认为,京津冀、沪宁杭、粤港澳三大区域的区位特征与产业特征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未来有望发展成为对世界经济具有主导作用的大湾区,在发展理念和经济结构方面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新方向,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主办。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纽约、巴黎、新加坡、首尔七个城市的智库研究机构作为发起人,共同成立了“全球城市智库联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11.03
原文: 提升城市精准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