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汉语国际传播处于发展机遇期

27.10.2014  17:50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上学习汉语的规模和声势也越来越大,积极主动“走出去”的汉语传播方式在世界“汉语热”的氛围中,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汉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建立怎样的传播话语?如何切实可行地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10月25—26日,在同济大学召开的“汉语国际传播: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汉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汉语的国际传播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从政府层面而言,孔子学院的开办、“汉语桥”工程的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的招募、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等举措都有力推动了汉语的国际传播。
  但不容忽视的是,汉语的国际传播仍面临很多障碍。“当下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汉语难学。”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告诉记者,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以强调汉语难学来显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反而吓退了想学汉语的外国人。因此,不仅要从舆论上,还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汉语难学”的国际形象。
  汉语的国际传播如何实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杨光俊从自身实践出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搞清传播方的意愿与接受方的需求哪些部分是一致的、哪些部分是不同的,还需要弄清接受方的学习文化是怎样的。学习文化是国民性、文化传统在学习行为中的体现。语言传播者应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文化状况等来制定教学目标,探索行之有效的传播方法与教学方法。
  截至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3个国家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李宇明表示,语言的价值会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强盛而增长。未来,汉语的国际传播应当考虑与外国的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更多外国人参与汉语的国际传播事业,培养大批当地汉语教育者,让汉语在海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汉语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表示,“中国文化有效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掌握汉语的外国学习者向自己的同胞介绍中国文化。
  李宇明将汉语的国际传播比喻为唱一场“大戏”,问题在于唱的是“语言戏”还是“文化戏”,尽管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国际传播的主业是语言文字。陆俭明也向记者表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但这绝不意味着要让文化教学成为汉语教学的重心或主流,更不能用文化技艺来冲击乃至取代汉语言文字教学。(李玉)
   http://www.cssn.cn/yyx/yyx_yyxsdt/201410/t20141027_13769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