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中国代谢科学发展迅猛 产学研对接活跃
如何合理利用肠道菌群代谢,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代谢调控如何应用于能源和化学品生产?7月25日至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等协办的“代谢科学”前沿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专家学者,以“代谢科学驱动人类未来”为主题,共话代谢科学与人类未来发展。
代谢科学作为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理念的聚合,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从对原核生物基因调控体系的深度解析,发展到用CRISP/Cas9系统对高等生物的基因进行精准编辑;从天然产物合成机制解析,到合成生物体系产生新型抗生素药物等等,它已发展成为驱动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顽疾、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绿色制造等方面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推手。
论坛共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指出,近年来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推动生命科学快速步入大数据时代,代谢科学通过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地积累、认知和利用这些大数据实现众多代谢体系从分子水平向网络化互作集成、从认识分子作用机制向设计构建新生物体系、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科学等方面的纵深质变,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代谢科学领域研究在中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广阔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求。但中国研究者应充分吸取以往的天然产物研发中的惨痛教训,把握知识产权的链端: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由于中国科学家在阿维菌素这种高效低毒生物杀虫剂研发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研发结合,才不断突破了国外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赢得了我国目前能够全面占领全球阿维菌素市场的局面。在中国如何实现从天然产物的资源大国到药物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代谢科学体系的建设尤其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它无疑是实现这个创新转变最值得依赖的核心学科,也是全球技术与资源对接,基础与产业互动方面最为活跃的学科。
论坛上,国内代谢科学领域的专家们一方面就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各类生物体独特的代谢网络和调控规律各抒己见,同时,就代谢科学研究急需的共性交叉技术及其发展策略达成了共识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仅是支撑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技术创新链,更是思想文化发展链和社会经济价值链,并且满怀信心地畅想了代谢科学明天的美好愿景,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勾勒了代谢科学研究系统组织和科学布局蓝图。
大家普遍认为,近年来,生命科学不仅引入高通量、单分子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数理科学"定量概念"、工程科学"设计概念"、合成化学"合成认识概念"等思路和策略也正与生命科学发生着深刻的交叉与融合。由此会开启未来生命科学以系统化、定量化和工程化为特征的"多学科会聚"研究范式,为更深入系统地认识生命、更精准有效地改造生物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对代谢过程的微观过程与生物个体宏观表现的联系、代谢网络中局部调控与全局响应等的了解仍只是冰山一角,尤其是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及技术平台等发展与代谢科学整体发展极不相称。必须在强化代谢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构建结构合理、完整的代谢科学体系,从而推进我们对生命过程的深度认知,最大限度实现代谢潜能的发挥与代谢功能的再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健康、食品、环保、农业、化工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