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战·上海记忆"图片展披露珍贵史料
东方网7月8日消息:在二战的太平洋战场,美国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地面战胜利,实际上借鉴了中国的游击战术。此前四年,这场战斗的指挥官曾从上海出发,两次深入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考察中共领导的抗日活动,学习了游击战。昨天,他搜集的一批珍贵档案与文献,在被带回美国尘封70多年后首次对外展出。专家表示,美国军官卡尔逊的记录,为证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国际视角留存二战独特记忆
这场名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战·上海记忆”的图片展,由上海市政协主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社科院、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上海音像资料馆等承办,目前正在上海图书馆大厅举行,共展出图片145幅、视频资料7部,分为“侵略暴行铁证如山”“中流砥柱全民抗战”“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三个部分。一幅幅冒着战争硝烟、展现出战争残酷、或是抬起刺刀和枪管昂扬着抗日斗志的图片,主要来自当时在上海的外国媒体、出版物和国际人士。
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会,是抗战的重要战场,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正如这次展出的一册在当年向侨民介绍上海的《上海小史》所说的:“各国人民之侨居一处而团聚一起如上海者,世无其匹,故世界各国未有一国自称本国人民未曾侨居上海者。”正因为上海集聚了世界很多重要媒体和知名人士,透过他们的镜头留存下来的“上海记忆”,对于纪念二战有着独到的价值。
此外,透过那些依然为今人所知所念、而在当年被烽火遮蔽的上海地标影像——比如屋顶被完全掀掉的上海北站、挤满难民的大世界游乐场、飘扬着日本军旗的外滩、被占领的复旦大学等,所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也就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16个字。
根据地军民呈现无穷潜力
在这些影像资料中,埃文斯·卡尔逊搜集的档案,堪称是最为珍贵、难得的一部分。1937年与1938年,卡尔逊以美国驻华使馆参赞的身份,从上海出发,经汉口、郑州、西安等地,实地考察了淞沪战役、徐州战役和武汉会战这三大正面战场的战役。随后他渡过黄河、在八路军的护送下穿越封锁,访问了晋察冀、晋绥等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卡尔逊真正的身份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军事观察员。罗斯福对他的期望是让他通过观察中国抗战的前后两条战线,判断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的时局走向。
上海书店出版社文史编辑部主任、此次牵头负责卡尔逊档案展出的完颜绍元告诉记者,卡尔逊最终向罗斯福报告的结论是“中国不会崩溃”。他除了赞颂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的精神,更认为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取之不竭的潜力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被武装起来的民众。
因此,当卡尔逊在两个战场间奔走时,他获取文献的主要选择是中共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游击战资料等。例如,此次展出的一件延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课程表上,除了军事课程外,还安排了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读名人讲演等。完颜绍元表示,这些课程安排,显示了中共对军官素质的要求。
此外,他专门收藏了一套精美的木刻印刷连环画,题为《游击队夜袭张八岭》,记录了一位名为“高老九”的游击队长率领100多人击毙敌方300多人的故事。我们不知道这种战法是否在1942年卡尔逊率美国海军陆战队取得“马金岛大捷”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但在美国二战中第一场真正取胜的地面战中,卡尔逊承认自己的确是采用了中国教给他的游击战法,甚至在冲锋中,他还率队喊出了中国军人教给他的口号。这一仗中,担任卡尔逊副手的军官,是罗斯福总统的儿子。此战之后不久,卡尔逊被授予准将军衔。
沉睡70年资料一朝被唤醒
完颜绍元说,卡尔逊档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上。由于当时敌后根据地条件艰苦,文献资料多为油印甚至手写,纸张也相当粗糙,加上战火的影响,最终保存下来的极少。而且,这些史料都不是孤零零地存在着,卡尔逊回到美国后,通过各种著作、演讲,为这批文献提供了详实的解读信息,直接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岁月中的中流砥柱的主导作用和历史地位。
卡尔逊是第一位进入延安的美国军官,他受到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的接见,并与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等一批八路军高级将领广泛交流。然而,他带回美国的史料此前几十年中一直沉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两年前才被人从善本库中发现并“唤醒”。经过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图书馆等的协调,东亚图书馆愿意将所有共79件卡尔逊档案原件做高仿真数字化处理,并提供给中国展出与出版。
据悉,本次图片展将延续至7月26日,而卡尔逊档案的出版,目前也在积极筹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