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高研院举行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会

09.07.2022  17:26

7月6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线发布《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主题为“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稳住经济大盘”,梳理了上半年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滞胀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国际国内复杂局面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并对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新的下行压力,真正实现短期稳住经济大盘和中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研判。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王健,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东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龙,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等嘉宾,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负责人田国强,首席专家黄晓东等课题组成员出席发布会,来自金融机构、媒体等各行各业听众18000余人通过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华社现场云和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直播、Zoom视频会议等多元化平台参加发布会。发布会由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提出,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是举全校之力打造的智库平台,每个季度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至今已有14个年头,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起到了咨政启民的作用,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进入2022年以来,受多重因素挤压影响,世界经济出现较为明显的滞胀现象,中国经济面临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资本市场问题等一系列挑战,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加剧。在此背景下,国内外众多研究团队对世界和中国下一步经济复苏的路径、态势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上海财大团队的特色是基于量化模型结合不同情景假设、政策假设进行形势分析和政策建议。他表示,宏观经济研究的落脚点在于逻辑和方向的判断,期待课题组立足中国、扎根中国并与政策部门、学界同行加强互动,为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理解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田国强教授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和《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国宏观问题研究既要注重决策的科学性,也要注重全局、长远谋划的艺术性。为此,本项目基于多部门大型量化准结构宏观模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将短期政策变量和中长期改革参数放进模型中去,对15个领域和行业进行了分析,除了通常关注的板块,还包括数字经济、教育、环境等板块,本次还新增了绿色金融和绿色转型的福利测算等内容,试图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对中国宏观经济整体把脉,使各板块间政策应对及其改革举措具有内在一致性、相洽性,形成一般均衡的综合治理分析。同时,不只是大概率的点预测,更多的是考虑规避和防范一旦出现黑天鹅小概率事件和如何应对已有显著迹象灰犀牛较大概率的系统性风险,以及进行稳经济的情景分析和政策工具选项及其力度的模拟分析。针对特定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速),在不同情景下给出相应的政策应对力度和备选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课题组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22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4.3%,CPI增长2.1%,PPI增长6.4%,GDP平减指数增长3.4%,消费增长1.8%,投资增长6.2%,出口增长9.5%,进口增长5.7%,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USD)将在6.8附近宽幅双向波动。田国强同时也表示,鉴于影响经济预测结果和准确度的因素较多,包括政策工具变量及其力度、经济波动、突发事件等随机变量,如上半年的疫情等因素、考虑到政策力度加大、疫情反复、民企违约风险加剧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课题组给出了7种不同假设情景,并就为了达到5%的经济增速,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不同情景下需要在基准假设之外作出的调整力度进行了模拟分析。课题组不只是给出短期政策应对建议,更注重影响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并给出中长期改革治理建议。因此,课题组在研究中坚持“长远视角、全局观念、系统思维、综合治理、风险防范”五位一体,力求通过“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相结合的方法,使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思想性”。

基于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内外部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分析,田国强探讨了中国如何以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实现短期稳住经济大盘和中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并重点剖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认识误区及其改革应对,探讨如何将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三大误区转变成处理好三大关系,即高效规范与充分开放、公平竞争与创新垄断、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的关系。

他提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来自总需求下降、通胀压力上升、失业率上升、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风险扩大、产业链供应链“内缩外移”、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增大等7大内部风险和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大幅放缓、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正在加大2大外部风险。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跨周期政策设计、逆周期政策调节均有其现实必要性,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保市场主体政策、保基本民生政策等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起到一定的停损止跌作用,但过多采用有许多后遗症、副作用,要科学地用、慎用和少用。固本清源,应多用制度、法治和改革举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中国经济要真正实现短期稳住经济大盘和中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关键还是要靠减少不利资源有效配置的各种壁垒和把握好政策调整的时度效,通过市场力量、改革力量、开放力量,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让经济主体具有充分的信心及经济选择自由,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产权明晰与契约自由、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务实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田国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背景下从政府间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加快市场取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基于公共服务型有限政府定位重新界定政府间关系,根据信息对称强弱、外部性大小及是否激励相容,纵向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横向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凝聚区域市场一体化力量。二是基于有效市场目标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善做减法,放松政府管制、精简过时法律法规,为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充分的制度基础空间,同时在维护和公共服务方面多做加法。三是基于竞争中性原则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不断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制度,依法监管、提振民营信心,为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环境。

随后,课题组首席专家黄晓东教授对《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2022年以来,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滞胀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国际国内复杂局面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使得上半年宏观经济暂时偏离正常增长轨迹,出现房地产企业偿债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攀升、金融机构风险敞口有所扩大、产业链供应链紊乱与“内缩外移”、疫情不时反弹等主要风险,给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带来挑战。然而,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前景广阔,支撑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和条件比较厚实,市场信心有所回升(包括企业信心、投资信心、股市回升),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展望下半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一揽子宏观政策刺激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十四五”规划项目的全面落地,中国经济将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稳定在合理区间。

课题组建议,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注重短期逆周期对冲与长期跨周期政策之间的平衡,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力稳住经济大盘,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继续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着力提升政策效能。二是要实施灵活适度的稳健性货币政策,应积极推动贷款利率下行,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三是宏观审慎政策要与逆周期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避免造成市场预期的紊乱。四是社会政策要兜住民生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共同富裕。五是结构性政策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六是健全粮食能源安全政策,夯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报告发布后,盛松成、沈开艳、王健、陆挺、李文龙、张秋等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黄晓东、田国强代表课题组对嘉宾的发言进行了回应。黄晓东提出,专家点评很多地方指出了共同的问题,如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特别是结构性问题等,都是对当前经济的有益思考。田国强表示,14年来,课题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在推出宏观系列报告,面对既有的约束条件,课题组成员始终秉承“要说就说真话”的宗旨,认真分析每一种可能的情景并给出针对性政策选项,以科学、严谨、严肃的态度履行资政启民责任。

随后,盛松成、陆挺、王健分别作题为《消费恢复是今年稳增长的较大挑战》《下半年的中国经济:不平坦的复苏》《美国通胀与中美合作》的主旨演讲。

(供稿、供图:张送萍 审稿:田国强 陈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