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图]
8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厦隆重举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发表主旨演讲。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出席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宣读《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海共识》,并由与会近50家中外出版机构共同发布。郝振省、苏雨恒、李岩、布莱恩·戴维斯、潘光、李本乾等发表演讲。
邬书林、张拥军、朱健、宋军、苏雨恒、布莱恩·戴维斯(Bryan Davis)共同上台启动《上海共识》。
阎晓宏指出,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是以大学出版为基础举办的论坛,越办越好。首先,所谓学术出版,学术是源、出版是流。出版要紧跟前沿的步伐,把最好的成果出版和传播出去。对有些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学术成果,出版也要提早介入,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已被以往的实践经验所证明。其次,学术出版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要探讨采用新的传播方式,使学术出版物更便捷地送到需要的读者手中。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要留意数据分析技术,始终跟踪前沿。在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政府要有更大作为。希望大家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总结“十二五”、谋划启动“十三五”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点支持。
邬书林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要紧紧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升中国专业出版水平。要围绕国家重大经济科技战略部署;要选择中国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作为专业出版的突破口;要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做好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以之为工作重点;要关注基础研究领域的学科进展。邬书林指出,要构建良好环境,用好信息技术,推动中国专业出版健康发展。一是找准专业出版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环境;三是抓好学术规范;四是用好信息技术进步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提升中国专业出版水平,既是中国出版界需要努力的工作,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林忠钦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出席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走出去”是对大学出版的要求,优秀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是大学科研和教学成就的重要标志。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学校应对学术出版“走出去”给予高度重视。建设一流出版社,进一步提升出版“走出去”水平,是我们提升学术梦想、增强中国学术出版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经历两届“走出去”论坛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走出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三种外文版版权输出,与德古意特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集成》等。学校要继续把学术出版“走出去”纳入学校国际化建设整体布局,并予以支持。
朱健指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学术出版新趋势的研讨平台,以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工作交流和合作平台,吸引了国内外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共襄盛举。学术出版“走出去”,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提升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水平和层次,要结合数字化趋势,融通中外、创新协作。
宗俊峰指出,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坚守使命、开拓创新,依托大学、会聚学者,传承文明、传播学术,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重要力量。学术出版既是大学出版社肩负的光荣使命,也是大学出版社实现发展的根本路径。大学出版社有必要、也有能力不断提升出版功能、发挥独特作用,把中国大学的一流学术成果以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式,纳入到国际学术文献之中,被国际科学共同体所讨论和接受。最后,他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母体大学增强力度,关心支持大学出版社把“走出去”工作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韩建民宣读《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海共识》。《上海共识》提出,以在全世界出版和传播当代中国学术精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更好、更有效率地“走出去”为己任,努力提升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鼓励学术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展示和理解;加强国内外出版界、学术界之间的融合创新、沟通合作,携手共进,在“走出去”过程中形成合力,使更多中国优秀学术出版物进入国际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平台,国际学术出版新趋势的研讨平台,以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交流、洽谈、合作平台。中外学术出版机构将携手努力,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互联互通功能,成为中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沟通桥梁。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提出,国内学术出版要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建立学术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尝试国际化组稿,构建学术出版核心战略,要大胆尝试国际输出,在全球领域寻找作者,由内向外推动出版制度的国际化进程,组建国际化推广平台。要鼓励科研机构、学术出版机构等力量,以规模化、数字化为方向,共同推动中国学术出版国际化,赢得全球学术出版话语权。同时,应高度重视数字版权,在合同签订、格式转化、产品运营等环节明确版权的基础;不仅要完成数字化、格式化转换,同时要为大数据的检索打好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提出,首先,无论是英文学术期刊还是学术著作,自创刊组稿之时就应该立足于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利用两种资源(国内和海外作者),服务两个市场(国内和海外市场),全流程国际化,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其次,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拓展学术服务产业链,为作者和读者、编辑和技术人员、产品研发和营销等环节建立有机联系。要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工程的过程中,坚持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融合。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指出,中国学术出版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树立互联网背景下转型与融合的思维。一是深化出版内容的融合。出版走出去要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符合我们自身文化特色的交流。二是深化出版与技术的融合。要有互联网思维的引领,进一步激发学术出版和走出去。三是深化出版与品牌的融合。品牌既是核心竞争力,又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通行证。四是深化出版与资本的融合。我们的立足点需要放在采取独资和本土化运营的方式。五是进一步实现出版与制度创新的融合。
爱思唯尔(Elsevier)科技图书副总裁布莱恩·戴维斯(Bryan Davis)提出了目前国际学术及专业出版的四大新趋势:一是交叉学科研究数量的增长。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面临着快速寻找研究资料并高效了解新学科知识的挑战。二是阅读习惯的改变。移动技术和全球应用的最新发展,使得读者对访问内容的途径期待产生了变化。出版社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生产和传播适应不同媒介和频道的内容的同时实现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三是图书管理员需求的变化。出版社可以通过在线使用数据使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回报率,帮助他们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预算。四是中国科研出版产出的增加。科学研究国际化、跨学科的本质使得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中国出版社和中国作者也已成为确保科学研究传播更加有影响力、更加高效的重要因素。
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表示,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图书要想真正“走出去”,一定要有厚重的学术底蕴,研究必须要透彻。二是学术著作“走出去”还是要有一定的通俗性,要能让外国人看得懂、看得进去。三是双语图书的效果比较好,翻译的功夫要做足。四是市场运作和国家支持相结合,才能保证优秀图书真正“走出去”。五是要精雕细琢、与时俱进。高质量的图书一定是千锤百炼、与时代相呼应的,这样的图书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提出增强中国出版产业竞争力的四个途径。第一是中国出版产业要经过赶、平、超三个步骤。我们国家出版产品竞争力总体不错,但是出版的服务不够,所以要采取产品和服务并举的战略。第二是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并重的策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整体竞争力。第三是要聚焦中国文化锻造中国出版产业链,而不是单个产品。第四是要技术驱动与受众需求双重驱动,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结合受众需求,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等分别主持了论坛。
世哲(Sage)出版社亚太区总裁保罗·伊凡斯(Paul Evans)、施普林格(Springer)自然科学与工程编辑总监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叶路、约翰·威立(John Wiley)出版公司中国区市场战略总监胡昌杰、开放科学(ScienceOpen)出版公司总裁丝黛芬妮·道森(Stephanie Dawson)、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总编辑袁亚春、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总编辑张怡琮等发表分会场演讲。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部长宋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爱思唯尔(Elsevier)科技图书中国区总经理应仲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林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苏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张建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社长伍传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克明等发表了专家点评。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张晓敏、资深出版人贺圣遂、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赵昌平、《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冯文礼、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姜复生、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德耀、浙江科技出版社社长吴明华、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社长袁林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蒋尧鹏、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伟民、《中国编辑》副主编赵彤宇、《出版参考》副社长李建红、博睿(Brill)出版社中国区销售和市场经理邢晓春等也出席论坛、参加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全体编辑也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承办,《中国编辑》杂志社协办,主题为“中外出版业的融合与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上海书展的品牌活动之一。